何亮亮 鳳凰衛視評論員
6月21日世界第一大島格陵蘭實現完全自治,從而向獨立國家走出第一步。格陵蘭面積216萬平方公里,等於5個法國,位於北美洲的東北、北冰洋與大西洋之間,西面隔巴芬灣和戴維斯海峽與加拿大的北極島嶼相望,東邊隔丹麥海峽和冰島對望。全島約五分之四地區處於北極圈之內。全國人口只有5萬多人,其中超過8成是原住民印紐特人。
在歷史上,格陵蘭一直受到北歐幾個國家的控制與爭奪,自1775年起成為丹麥的殖民地,1953年成為丹麥的一個省。1979年5月1日,格陵蘭議會通過了地方自治決議,丹麥政府授予格陵蘭島有限主權。從此格陵蘭獲得更大的自治權。主張脫離丹麥獨立的格陵蘭前進黨與工人黨共組執政聯盟,在2002年首度贏得議會過半數議席,並主張完全脫離丹麥獨立,於是舉辦了去年年底的全民公決,有超過8成的選民贊成完全獨立,但要分階段實行。 丹麥中央政府表示尊重格陵蘭的民意,決定給予格陵蘭完全自治,但也希望格陵蘭能夠繼續留在丹麥版圖。目前丹麥仍然控制格陵蘭的國防與外交。
戰略地位重要 美當保護傘
格陵蘭幅員遼闊,如果作為獨立國家,在世界上是第13大的國家,比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還大,然而人口規模實在太小,也沒有足以成為一個國家的經濟體系,經濟主要依賴漁業漁產品出口,捕蝦業是最大的支柱產業。格陵蘭已經重新開始油氣和其他礦物資源的勘探,但要正式投產出口至少還需要10數年時間,需要大量投資。旅遊業是唯一有短期收益潛力的部門,但也受到旅遊季節短和物價高的限制,現在歐洲各國普遍經濟不景氣,遊客很少。政府一半的收入來自於丹麥中央政府每年約5億美元的補貼,這是格陵蘭國民生產總值的主要來源。因此,脫離丹麥成為獨立國家失去這筆補貼,格陵蘭馬上就會陷於經濟困境,除非美國或加拿大能夠取代丹麥,為格陵蘭繼續提供補助。
格陵蘭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美國在格陵蘭設有空軍基地。對於北約而言,控制格陵蘭就能控制北大西洋海域和空域。格陵蘭自治政府已經在謀求與美國加強聯繫。美國今後支持格陵蘭獨立同時承當保護傘,是可以肯定的。
與科索沃相比,格陵蘭的獨立沒有引起糾紛,原因在於:首先是丹麥政府對格陵蘭獨立持開放態度,尊重當地的民意,丹麥本土的民眾與格陵蘭民眾之間沒有民族與宗教的衝突;其次是格陵蘭經濟規模小、人口少,強國如美國完全可以為了自己的戰略利益而「養」起格陵蘭。而科索沃所屬的塞爾維亞則完全不同意其獨立,科索沃的阿族與塞國的塞族矛盾很深,幾乎不共戴天,一度還因此爆發了塞爾維亞戰爭。另外,也沒有哪一個歐洲或阿拉伯的富裕國家能夠「養起」科索沃,是故科索沃獨立之後,至今經濟發展沒有起色,阿族抱怨「獨立之後什麼都沒有變」。
從歐洲的兩個地區即科索沃和格陵蘭爭取獨立的不同結果可以看出,一國之內的一個地區如果要成為一個新的獨立國家,必須獲得這個地區所屬的國家民意支持,丹麥的情況就是如此;如果國家的主流民意不支持,則地區的獨立訴求必然導致戰爭,科索沃由於歐洲美國與伊斯蘭世界的支持而獲得獨立,但付出沉重代價。同時,經濟基礎弱的地區,如果要成為獨立國家而又無法自力更生,就必須獲得外部的強有力援助,格陵蘭有這個條件,科索沃卻沒有,因此雖然都邁向獨立,命運卻是迥然不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