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鑑林 立法會議員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多年來在本土培養了大量金融人才,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專家,近年更在內地直接聘請「海歸」的碩士和博士級金融專才。單就目前的市場需求來說,本港現時的金融人才供應問題不大。然而本港在培訓金融業人才上仍面對兩大問題:第一是較難培訓本地金融精英和擔任高增值職位的人才;第二是隨着內地金融業逐步開放,本地人才不斷流失。故此,本港金融人才短缺問題,須以長遠眼光未雨綢繆,及早部署,可用之才仍需加緊培訓吸納,滿足未來的金融需求。
倫敦市政府早前公佈了最新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香港繼續排名第四。其中,「具備優秀專才」是十四項競爭因素評比中位列首位,這項評比,香港卻由去年第三位下跌至第四,被新加坡領先了。
香港的金融業人才是否足夠?財經界人士早有分析指,香港在培訓基本人才方面沒有問題,但難以培訓頂級精英和能擔任高增值職位(如投資銀行、私人銀行及資本市場決策層)的人才。另一方面,內地金融業逐步開放,同樣需要龐大業界專才。不少外資銀行拓展內地業務時,原屬本地的人才隨之流失,亦加劇了本港金融界人才短缺的問題。職業訓練局2007年首季進行了一項金融界人才調查,結果顯示,本港尤其缺乏高層金融人才,所指正是管理及指導級職位人才。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同年仍為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院長時,同樣提出相類疑問,認為本港應為長遠發展着想,參考海外經驗,培訓金融業博士級專才。
參考海外經驗 培訓金融專才
金融界少數頂尖領軍人物可依靠外地引進,但大批高端人才仍需本地培養,上海便深明這個道理。為培養碩士學位以上的金融人才,今年四月,上海交通大學已成立上海高級金融學院。該校將在六年內投資三億多元人民幣,成為百年高等教育史上首次如此巨大的政府支持與投入紀錄。
本港需要積極培訓金融業精英。若要深化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擴大市場規模,滿足未來深港金融合作和珠三角規劃綱要的跨區域協作要求,從長遠策略角度看,本港非常缺乏金融及數學有高深造詣的博士級專才。如何吸引優秀人才在港修讀金融博士學位,形成本土金融人才庫,將是本港能否進一步深化金融業發展,以及鞏固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的關鍵。我們期望陳家強局長能研究並推出有關的金融高級人才培訓政策措施,落實他在學術圈時代的構想。
「金融服務」傳統上是支撐香港經濟四大支柱之一。香港在新形勢下,更須加強與珠三角、長三角和台灣的金融合作。產業具有堅實的優勢,企業和人才自然匯聚,後繼者才會前仆後繼願意投身。特區政府應盡快公布2013年人力資源推算報告,為本港金融業、各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制訂一系列全面的人力培訓政策和措施,抓緊人才是發展自身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