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北俊
特首曾蔭權在零七至零八年度的施政報告中,為回饋長者對香港貢獻,推出「長者醫療券試驗計劃」,每年為七十歲或以上長者提供五張面值五十元的醫療券,以解長者長期輪候公用醫療服務之苦,而這項計劃已在今年一月一日正式推行。然而,計劃推行約半年,成效並不顯著,有報道指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醫療券金額太少,一年只有二百五十元,醫生嫌吸引力不夠,病人則投訴不夠用。這印證了我及自由黨當初指醫療券金額不足的憂慮,政府須盡快檢討醫療券的金額及推行細節,使計劃真能惠及長者。
根據衛生署資料顯示,全港七十歲以上長者約有六十六萬人,截至五月底,僅有九萬六千名合資格長者曾使用醫療券,不足一成半;而參與醫療券計劃的醫護人員則約有二千二百人,期間退出計劃的有一百二十三人,而參加計劃的私家醫生,僅佔全港私家醫生總數兩成左右,反映醫生和病人參加計劃的興趣不大,參與率都不高。
本來醫療券是一項德政,但為何長者不太領情,醫生參加情況不太熱烈?我想原因是政府推行不得其法。早在計劃推出之初,有醫生已投訴醫療券的登記手續繁複,往往比診症時間還要長,而部分舊式診所更連電腦亦欠奉。於是出現病人想光顧的醫生沒有參加計劃,有參加計劃的卻未必是病人想光顧的醫生的尷尬情況,計劃錯配情況嚴重。
另一方面,每年二百五十元的醫療券,對醫療服務需求較多的長者來說,實屬「杯水車薪」,往往看一兩次醫生便已將一年的醫療券「報銷」,於是病人覺得醫療券作用不大,或是迅即用罄後,轉頭返回公營醫療求診,也達不到預期減輕公營醫療服務壓力的目的。
增加誘因 達到分流效果
所以,我認為惟有將醫療券金額大幅增至一千元,以及將受惠年齡降至六十五歲,才能令到病人可真正得益,才能真正減輕長者的醫療開支,讓他們可以選擇不用在公立醫院長時間輪候診症,轉往私家醫生及早求醫,同時亦可貫徹公私營醫療體制互通的精神,減輕公營醫療體系的負擔。相信在增加誘因後,可吸引更多醫生和病人轉而參加計劃或使用醫療券。
除了提高醫療券金額外,優化計劃的執行細則亦會增加醫療券吸引力。事實上,有長者病人表示,完全不知悉有關計劃,要到診所由護士提醒才知有此計劃,而醫生則抱怨醫療券使用程序繁複及需添置電腦,費用比醫療券收益更為高昂。凡此種種不善之處,早已呈現政府眼前,但可惜政府似乎對外界的反應無動於衷,不但未有作出針對性的改善措施,更打算按照原定計劃,在明年初才作出中期檢討。對於政府這種僵化的態度,我認為是應該批評的。
所謂「知錯能改」,既然計劃的問題早已浮現,政府為何仍要視而不見,而不是提早進行檢討,盡快完善計劃,包括檢討醫療券的金額和執行細節,令醫療券能發揮其原先設想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