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清明上河圖(部分)
李國濤
先是在《中華讀書報》上讀到虞雲國先生談《水滸》中「炊餅」的文章。
它不是論《水滸》這部小說,而是從其中若干詞語而縱論宋代民間生活、風俗人情,可以說引人入勝。就以這炊餅來說,它是什麼?大概許多人都會以為是燒餅一類,不管方的、圓的、三角形的,也不管蒸的、烤的、油炸的。但其實不是。宋代有宋代的叫法。它就是蒸饃,也即實心饅頭。武松離家出行前交待哥哥武大時就說,少在外面,早點回家;原先做炊餅十扇籠,以後只要做五扇籠。扇籠就是蒸籠,所以說炊餅就是饅頭。《水滸》裡也有把炊餅稱為「蒸餅」的地方,相通。據云,宋仁宗名禎,宮裡為避這個音,就改「蒸」為「炊」,民間效之。我們現在一說「餅」,就是薄片形狀的面製品。其實也不然。圓形的饅頭在宋代也叫餅,也叫炊餅。鍋裡煮的麵條,叫「湯餅」或「煮餅」。(我想到山西聞喜縣的名吃「煮餅」,就是圓形的,而且是在油裡炸成的)虞文中還引宋代大詩人黃庭堅給人信裡的話:「病者想漸甦醒能食矣。家園炊餅漫佳,不知堪否?」另有信云:「來日作炊餅,幸寄三斤,」可見那時的人,很喜歡吃炊餅。黃氏是江西人,本來該是吃慣了大米的。
總之,虞氏文章所涉及的這些,頗合我的口味,於是見到他新出的一本《水滸亂彈》(中華書局,2008),就買來讀。這書也果真是一本從《水滸》提及的事物,漫論宋代民間生活的書,有趣,也使讀者增加知識。我讀此書,常從中聯想到以前的所聞。
比如關於「炊餅」,我就又想到以前讀錢鍾書先生《管錐編》裡曾經說到的一些事。《管錐編》三卷「全晉文卷八十七」有一則《餅》,說的也是這方面的事。當然,涉及的面更廣,更博,不限於宋代。錢氏說,原來,「晉人以『餅』為麵食之總名」,這名稱在晉代就開始用了。水瀹、籠蒸、爐熟,都是餅;餛飩、饅頭、包子、火燒之類都包括。晉代文士束皙《餅賦》中有「弱如春綿,白如秋練」之句,就是說的麵條之細。南宋吳曾《能改齋漫錄》中就斷言:「乃知煮麵之為『湯餅』,無可疑者。」清人俞正燮《癸巳類稿》也說:「乃今之扢搭湯或片兒湯」。束皙說還有「豚耳、狗舌之屬」,也就是現在的貓耳朵和牛舌餅了。此外還有北方的餃子,南方的糰子,都屬「餅」之一類。錢鍾書先生徵引資料更為驚人,連意大利的許多麵食也與之相參考。虞雲國先生是宋史專家,並不只注意於《水滸》一書,所言重點在宋代社會生活。以上所說的食品,在太原都是常見的,只有「牛舌餅」一詞,好像沒聽說過,而在我的故鄉徐州,這倒是每天下午的點心。我還想起「貓耳朵」,在徐州是對餛飩的普通叫法。
我很寡陋。記得以前讀龔自珍詩《冬日小病寄家書作》,那是他在道光元年寫的,那年他29歲,在北京,當小官,不得意。詩極動人。那種鄉思,那種思母之情,感人至深。詩裡有幾句是:「餳簫咽窮巷,沉沉止復吹。小時聞此聲,心神輒為癡。慈母知我病,手以棉覆之。夜夢猶呻吟,投於母中懷。行年迨壯盛,此病恆相隨。」夫餳(xing)者,就是麥芽糖,在街市上主要賣給孩子們吃。賣餳的人,要吹簫,以代叫賣聲。而這位大詩人,在黃昏時分,一聽這簫聲就要病,於是母親伺候,加蓋衣被,以暖之。從小如此,到壯年了,還是如此。那年他在北京,又患此病,因而寫了一詩。詩後有註,云:「予每聞斜日中簫聲則病,莫喻其故,附記於此。」他這病也就真是來得怪了,可以說是詩人多感吧。但是關於餳簫,我就知道這一點,就是說,清代杭州有,北京也有。前天讀這本《水滸亂彈》,在「太平歌」 一章裡,就遇到作者講宋代市上的叫賣和吟唱,其中就有那餳簫聲。作者博識,引出幾位宋代大詩人的詩句,開我眼界。宋祁詩:「草色引開盤馬路,簫聲吹暖賣餳天。」梅堯臣句:「千門走馬快開榜,廣市吹簫尚賣餳。」原來,那時在都城裡,是時常有這種餳簫之聲的。由此又可知道龔自珍詩句,雖是寫實有之情,卻也有傳統題材的濃厚詩意。不是讀到這本書,又從何查出這些事來呢?陸游有句:「懶讀夜書搔髮短,隔牆時聽賣餳聲。」這裡就不是簫聲,而是呼叫了。該書95頁有介紹宋元之際的叫賣食品聲,真是誘人流涎水,在此就不好引下了。
如果不嫌煩,在目錄上摘幾條,也可看出這本書的內容和趣味。「瓦舍勾欄」、「菜園子」、「酒望子」、「交椅」、「刺青」、「叉手」、「刺字」、「高俅」,這不都是讀《水滸》時總碰到的詞兒嗎?這裡面學問大着呢,事兒多着呢,要知如何,請去讀那原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