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賴特創造的人間隱密─流水別墅。
■文:陳 韻
550頁的中譯本《流水別墅傳》(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卷首摘錄了這樣兩段話:
第一段是流水別墅的設計師、美國現代建築大師弗蘭克.賴特(Frank Wright)寫給別墅主人埃德加.考夫曼(E.J. Kaufmann)信中的三句話:「我對你的熱愛遠遠超出了客戶與建築師之間的普通關係。這熱愛給了你流水別墅。你這輩子休想再得到另外一件這等東西了。」而底下則是當代英國小說家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在其布克獎獲獎小說《阿姆斯特丹》裡的一句:「創造,然後死去。」
通常我們期待從一本關於一棟建築的書裡得到什麼?建築本身和建築背後的故事。而本書作者富蘭克林.托克(Franklin Toker)則想說出更多,多到讓讀者嘆為觀止,甚或「難以承受」的地步。
很多美國人至今相信着關於流水別墅的諸多神話。一位上了年紀的美國建築師聽說我正在看一本關於流水別墅的書就笑着說,「呵呵,流水別墅是賴特憋了幾個月之後,在考夫曼上門拜訪的時候一下子在紙巾上畫出來的。而這恰恰是托克想在這本書裡捅破的第一層窗戶紙。」
而即便是在捅破這層紙之前,他追溯了形成流水別墅的所有契機:已年屆七旬的賴特幾年實現不了方案,正等待着東山再起的時機;其時尊崇「國際風格」的歐洲現代主義建築和賴特在美國倡導的「有機建築」之對立;考夫曼家族作為德國猶太移民的家族史在美國的創業史、發達史和作為猶太人的不利境遇;還有熊奔溪,從3億年開始逐漸形成的地質地貌歷史和所形成的「風水」招攬來的考夫曼和有錢人的注意;當然,最重要的「前傳」少不了匹茲堡伴隨着美國風雲一時的大發展和來自羅斯福的新政策……
終於,在一切的機緣巧合之中,上帝讓賴特遇到了埃德加.考夫曼。即便熊奔溪為此準備了3億年,流水別墅也並非水到渠成。一個專橫暴躁、始終對猶太人抱有成見的設計師和一個不肯輕易順從、卻不對賴特盲目崇拜的客戶,注定要在不斷的摩擦中彼此激發和撼動。痛恨歐洲人的賴特最終向熱愛歐洲藝術的老考夫曼交出了一份難產9個月,也生得先天不足的孩子。這個先天不足,就是造就了流水別墅的懸挑結構,因為賴特對結構工程的疏忽,流水別墅多次處在垮塌的邊緣。
看上去很美的東西,必定有一段不尋常的前世。而像流水別墅這樣,至今仍令無數美國人不辭千里地跑去觀賞的一處隱秘的私宅(這裡既沒有誕生出偉大人物,也沒有簽署過政治條約)──這樣的垂青,單靠建築本身的魅力是不夠的。流水別墅之所以在大蕭條中鶴立雞群,到如今成為美國建築史上的里程碑為後人頂禮膜拜,除了它正好趕上了美國建築趣味的轉折點外,同考夫曼打得漂亮的媒體仗密不可分。
最後被作者抓住緊緊不放的是小考夫曼。在父母和老師賴特全部過世之後,他向所有人吹噓是自己介紹老爸給賴特認識,而且是促成流水別墅的頭號功臣─這個不理家族生意卻以藝術收藏為樂的年輕一代滿足了人們對於流水別墅最後的「合理想像」,哪怕故事裡的時間地點被竄改得面目全非,而他老爸的功績也被一筆勾銷。
若非對建築、對匹茲堡和對流水別墅本身的熱愛,托克絕無可能花費如此這樣大的氣力去做如此細緻入微的史料搜集和調查分析,去窮盡它的細節,並用事實和邏輯去澄清角落中的每段原委。然而讀畢此書,流水別墅並沒有因此而失落了它的神秘。凝結在這棟房子身上的微小卻浩瀚的歷史比傳說精彩得多。它誘惑着人們去承認,被創造之物固然可以成就等待鹹魚翻生的設計師,期望擠進上流社會核心的出資人,和將功勞記在自己一個人身上的後來者─但是它最終將成就的是它自身。「流水」二字恰恰暗示,「創造,然後死去」,這是窮盡自己的個人在歷史中的唯一使命。
流水之上,只存別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