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客
抄襲現在成了「臭豆腐」,聞起來臭烘烘,吃起來香噴噴。在抄襲者看來,既然今天網絡功能無比強大,搜索、複製與黏貼,成為寫論文的「捷徑」也就天經地義。二○○九年六月十八日《長沙晚報》報道說,有調查顯示,百分之四十四點二五的投票者認為抄襲是「普遍現象,屢見不鮮」;百分之二十四點二八的投票者評價其社會影響時,選擇「不抄白不抄,大家都這樣」。看來,抄襲這塊「臭豆腐」,行情還在看漲。
值得研究的是,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抄襲莫名其妙變成了「臭豆腐」?
抄襲本來是一種非常可恥的行為。稍有一點廉恥之心的人,絕不會與它沾邊。一個人格健全的人,不論面臨多大困難,也絕不願意背上抄襲的「桂冠」。如果自己寫不出驚人的詩句,寧可不做詩人,也不肯將別人的佳句佔為己有,甚至還要大言不慚地編造一通「夢中得句」的鬼話。如果自己寫不出確有創見的論文,寧可放棄寫作,也不肯徒負虛名。這對知識分子而言,等於「文官不貪財,武官不怕死」,是起碼的人格修養。讀五四時代一些著名學者的傳記,每每說到其人「不肯輕易下筆」。對比起來,今天一個教授一年可出十本「著作」,其間差距不啻霄壤。且不論學問高低貨色真假,從人格角度看,就絕難同日而語。今天為職稱為項目為虛榮為鈔票抄襲者多矣。為什麼會氾濫成災?依我看,人格缺陷是首要原因。今天許多人大講「成功學」,販賣如何討上司喜歡的「技巧」,大多是只求目的,不擇手段。投機取巧的結局,必然是道德敗壞。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教育諸方面逐一勘察,缺少培養人格修養的基本氛圍與具體內容。換言之,今天的教授(當然不光是教授)個個會「做」論文,卻絕不是個個會做人。既然如此,抄襲成為「臭豆腐」,恐怕理所當然。
抄襲成為「臭豆腐」,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文風敗壞。論文的核心,或者說,一切文章的核心,是作者的創見。沒有創見,就談不上什麼論文。而這種創見,不可能批量生產,更不可能成立生產流水線。因此,論文的產生就不應該限時限量。規定一個學生一個學期必須完成多少論文,本身就是逼良為娼。《長沙晚報》那篇報道說一個同學「一個上午搞定四篇論文」,這不能責怪大學生,而是因為佈置這種任務的師長,自己根本不懂什麼叫論文。說文風敗壞,首先就是各種硬性規定逼迫生產各種「論文」造成的。粗製濫造、弄虛作假,不懂裝懂、沒話找話,一直到抄襲剽竊,僱人捉刀,都是那個硬性規定的副產品。更為重要的是,這種創見,建立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之上。獨立思考,也不是空中樓閣,只要自己宣稱「獨立思考」,好像別人就得承認你是獨立思考似的。獨立思考需要堅實的基礎,一方面要借鑒前人的優秀成果,一方面要了解今天的具體現實。借鑒前人成果需要讀書,了解今日實際需要調查,兩者都要時間做保證。范文瀾說:「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今天誰肯去坐冷板凳?不要說坐十年冷板凳,讓他到圖書館踏踏實實查一回原版書,都會覺得委屈無比。既然如此,抄襲成為「臭豆腐」,也就理所當然。
文風敗壞、學風敗壞,責任不在大學生,甚至主要不在普通教師。這些年媒體披露的抄襲事件,當事人身份高貴地位顯赫者,不是一兩個。一陣風吹過之後,他們卻身份依舊高貴、地位依舊顯赫。舉幾天前的例,《中國青年報》報道女教授聯名舉報大學校長博士論文抄襲,記者比對之後「確實發現論文大段抄襲和雷同」,可是當事人卻「向記者表示,自己被誣告了」。再早兩天,《廣州日報》報道遼寧大學副校長抄襲事件已被確認基本屬實;《新京報》追蹤「當事博士生正接受處理」,卻沒有看到副校長如何處理的報道。上行下效,抄襲又豈能不成「臭豆腐」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