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平
王陽明先生不愧為一代哲學宗師,「吃一塹,長一智」,便是由他的「經一蹶者長一智,今日之失,未必不為後日之得」演繹而出。王陽明既是一代哲學宗師,又官拜兵部尚書。他執掌兵部大印之際,明朝已由鼎盛時期走向衰敗,內憂外患、戰爭不斷。他本人既受到大太監劉瑾的打擊報復,貶往外地,還得忠實履行職責,可謂勤學一生、戎馬一生。此話,既是治學心得,更出自於實踐。古今中外,多少偉人、哲人,都總結過失敗與成功的關係,有着釵h精闢的、高度的概括,但恐怕難以逾越這個水平。實在是至理名言!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犯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樣性質的錯誤。龐涓對孫臏一路窮追不捨,人家減灶,他不以為計,反以為把孫臏追得窮途末路,結果害了自家卿卿性命。聰明人犯錯誤之後,有的能立即意識到,幡然醒悟,有的稍遲鈍片刻,也會很快悟出道理,從而在往後的工作、生活中,盡量克服之、避免之。而且舉一反三,不僅同樣的錯誤不重犯,就是其他錯誤也很少出現。
在人生中,吃別人的塹,長自己的智也很重要。以「忠、義、仁、勇」著稱於世的關公關老爺,以自己的身家性命為後人提供了一個非常寶貴的「塹」。比如驕傲輕敵、麻痺大意、一意孤行。又如對於面和心不和的所謂同盟的背後捅刀子,沒有提防。所以,像關老爺這種大意失荊州的「塹」,一定要吃,品出滋味來,長自己的才智,不然就有負於關老爺用身家性命提供給後人的「塹」了。「走麥城」之「塹」,雖為一軍事上的教訓,似乎與經濟建設沒什麼關係,然這種性質的錯誤,常人更容易一犯再犯。綜觀今日大千世界,各種重大責任事故此起彼伏,火車出了軌、建築着大火、礦山大崩潰,從主觀上,無不是決策者、管理者、操作者的麻痺大意。甚至,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也是因為美國財政政策的決策者一意孤行的結果。所以,關老爺之「塹」,在今日仍是一大寶貴財富。而從古至今,成大事者,無不吃別人的塹,長自己的智。
現代社會,物慾橫流,各色人等,浮躁情緒溢於言表,決策拍板時,一拍腦袋:「就這麼定了!」這往往鑄就大錯。所以,達官顯貴也好,凡夫俗子也罷,大到國計民生、工程建設,小到家庭事務,在進行決策時,一定要善於總結自己以往決策中的得與失,一定要縝思、靜思、集思,三思而後行。對可能出現的情況,引發的後果,要多角度、多層面地剖析,不使決策出現瑕疵和紕漏,不要叫「塹」出現,從而保證決策取得良好效果。
人靠什麼自立?孟子曰: 「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仁義禮,基本屬於道德範疇,注意克制,嚴格要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智是揮發性的,既要從失敗的教訓中汲取,更要在平時的生活學習中細心體味,是必須去努力。孔子說:「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由不惑,到「從心所欲,不逾矩」,既是知識的獲取,也是心靈境界的提升,是以生命的內養為主要功課的。 (本報山西辦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