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智定
陽關,位於敦煌城西七十公里的茫茫沙海上,陽關之設立並命名,距今已有二千二百多年了,據說西漢時,中央政府已正式在此設有陽關都尉治所。
陽關,本為「敦煌八景」之一,自從唐朝詩人王維那首《渭城曲》一出,天下便傳頌遍了「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那種淒美悲壯的詩境了。我和很多海內外遊客一樣,也是衝着這首詩的意境天地而來一訪此千古名景的。
今日陽關遺址上,除了僅剩的一段漢代烽火台遺跡外,所有建築物均為新建,但旅遊當局很有文化目光,由於陽關的文化積澱深厚,且其址處於沙漠深處,加上悠悠史情逝波,那種神秘感和豪放情愫,確蘊含很多創意天地呢。
陽關諸景,分佈各處,計有陽關博物館、漢闕牌樓、王維詩碑、陽關關隘、仿古兵營、漢烽火台遺址等,而遠在南側沙漠中的古董灘、古𡌺址、青山梁遺址等尚待開發。
陽關博物館中的漢闕牌樓很有氣勢,高約十餘米,牌樓正門磚匾上刻有「陽關」兩個漢隸大字,視之筆力蒼古。登上牌樓四望,極目沙海,很有一種曠遠情趣。此地的工作人員,無論男女,皆着漢裝,那些梳高髻並着紫色或青色彩衣的女工作人員,視之翩翩若仙。而持戟挺立的扮成守城士卒的男青年們,也果然挺威風的。
至陽關一遊而不簽度關牒,那也是一種遺憾,漢、唐時代,駝隊商旅們凡去西域,都得在陽關申拿關牒方可西行,這在當時之重要,即如今日之領取出國護照一般,而西域諸國,也很重視由陽關都尉蓋印簽發的關牒。
我跨進今日新建的陽關「都尉府」中,但見漢卒打扮的士兵分列二廊,但見一位穿一身藍袍頭戴漢代文官帽的中年男士和另一位將軍打扮的穿着鐵甲護心鏡的將軍,便是「都尉」和「敦煌郡司戶參軍」,二人均正襟危坐並等待着人們前來辦理領取關牒手續。領取陽關關牒,雖屬遊戲性質,當然也是要收費的,即每人花五十元便可領取一本竹簡編的關牒。這位「都尉大人」,居然寫得一手很工整的毛筆字,由他填寫了領取者姓名後即蓋上「陽關驗牒」四個小篆字體的紅色大印,當然竹簡上另有上述二位官員的赫然大印呢。遊陽關並能留下此地的「關牒」作紀念品,委實是一件生平趣事。
最有趣的是,在大堂正中,置有一架漢代式樣的「皇座」,遊客們也可花上二十元穿上「漢武帝裝」或酷似敦煌飛天的服裝,在此拍照留念,我穿上「漢武帝裝」,戴上沖天冠後,即坐在「皇座」上像模像樣地做了一分鐘的大漢「皇上」了,巧的是,那個扮飛天的女遊客也正站在我背後留影,她一身輕紗羅衣,飄然欲飛,襯托之下,令我這個「皇上」更其神氣了。
離開「都尉府」後,匆匆參觀了陽關博物館內的文物展廳,此廳規模不大,陳列品均為大漠出土的漢、唐遺物,諸如漢簡、古玉及古代軍事用品等。內中有一具自附近沙漠中出土的漢代守卒所生而夭亡的古代屍嬰乾屍,細視裹屍的襁褓編織物,雖隔二千餘年,色彩猶存呢。
王維詩碑,為新闢的景觀,一塊高近六米的巨石被雕成正在吟詩舉杯的王維立像,另一塊二米左右的巨石則被刻成詩碑、所刻即那首聞名天下的《渭城曲》。
漢烽火台,坐落在北邊的沙樑上,保存尚完好,這種千年前以土坯和柴草加上米漿水凝結建成的台基,居然至今仍堅硬如鐵。我佇立在烽火台前,遙想二千年前的烽火歲月,令人有一種淒迷和悲情蕩漾於心,也不免嘆一聲:「俱往矣!」
在離開陽關回敦煌的歸路上,我在車上一路所見,皆是黃沙大漠,此時夕陽西沉,天地之際那種豪壯和遼闊,確是難得享受到的人間一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