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09年7月1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豆棚閒話‧蔡襄修建洛陽橋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7-01]     我要評論

司徒一凡

 早在唐宋時期,泉州就是東方重要的通商港口,吸引世界各國的商人、學者、傳教士紛至踏來,後來更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留下許多珍貴的歷史遺跡。周末,趕在颱風「蓮花」登陸前,筆者來到了這座有一千七百多年歷史的閩南名城,一路探古尋幽,其樂融融,獲益良多。

 位於泉州城東十三公里的洛陽橋,原名叫萬安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橫跨於泉州與惠安分界的洛陽江出海口之上,是當年廣東、福建通往京城的必經之路,與北京盧溝橋、河北趙州橋、廣東廣濟橋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名橋。此洛陽橋與河南洛陽並非重名這麼簡單,而確實是有深厚的淵源關係。據資料記載,唐朝初年,由於中原戰亂頻繁,社會動盪不安,造成大量原居於河南的中原人南遷至閩南一帶。他們來到泉州後,看到此處的山川地勢極似古都洛陽,便把這個地方也取名為洛陽,此橋後來亦隨之而得名。

 當時的洛陽江「水闊五里,波濤滾滾」,來往兩岸只能靠渡船,每逢大風、海潮,常常連人帶船翻入江中。人們為了祈求萬無一失地平安過渡,遂將此渡口稱為「萬安渡」,後來建橋也名為「萬安橋」。據《泉州府志》記載,舊萬安橋最初為北宋慶曆初年建成的浮橋,後改建為石橋。

 洛陽橋始建於北宋皇祐五年(一○五三年),歷經近七年,至嘉祐四年(一○五九年)才建成。橋原長一千二百米,寬五米,有橋墩四十六座,兩側有五百個石雕扶攔及廿八尊石獅,另有七亭九塔點綴其間,武士造像分立兩端。

 主持修橋的是泉州郡守蔡襄,民間有一則與此相關的有趣傳說:蔡襄計劃建橋時,因水深浪大、難造橋基而日夜發愁。一日,他在夢中得到觀音大士指點,讓他派人向海龍王求助。蔡襄醒來便給海龍王寫了一書公文,問手下衙吏:「誰人下得海?」一個衙吏隨即答道:「小人夏得海!」原來此人姓夏名得海,誤以為老爺叫他,隨口應答,於是便派其前往海龍王處投遞公文。夏得海知道此一去必無回,便告別家人,買了一壺酒喝得大醉臥於海灘,想讓潮水捲走了事。豈知酒醒後發現,人仍在原地,唯原本黃色的公文袋已變成了紅色,於是連忙回來交給蔡襄,打開一看,只見上面寫着一個「醋」字。蔡襄冥思苦想,終於領悟此字的含義,遂決定於當月廿一日酉時動工,果然此時海潮退落,且三天三夜不漲潮,橋基得以順利砌成。

 傳說終歸是傳說,但洛陽橋的建造確實有許多獨到之處。當年建橋時,先沿着橋樑中軸線向水底拋置大量石塊,形成一條連結江底的矮石埕作橋基,然後在上面建橋墩,這種建造方式被認為是現代「筏型基礎」的鼻祖,亦是對世界造橋技術的一大貢獻。此外,為了鞏固橋基,在橋下養殖大量的牡蠣,巧妙地利用牡蠣生長速度快、外殼附着力強的特點,把橋基和橋墩牢固地黏結成一個整體,這就是別出心裁的「種蠣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把生物學應用於橋樑工程的實例。由於當時沒有現代的起重設備,就採用「浮運架樑法」,利用海潮漲落的高低位差,來架設橋面大石板,顯示了先民建橋的聰明才智。船形橋墩也頗具特色,它有利於減輕水流對橋墩的衝擊力。洛陽橋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跨海大石橋,堪稱世界橋樑建築史上的偉大創舉。

 蔡襄(一○一二—一○六七),字君謨,號莆陽居士,北宋興化仙游(今福建省仙游縣)人,曾兩次任泉州郡守。他擅長書法,曾被歐陽修、蘇軾等人推為「本朝第一」,後人則將其與蘇軾、黃庭堅、米芾並列為「宋四家」。流傳下來的墨跡有《自書詩帖》、《謝賜御書詩》、《陶生帖》、《郊燔帖》等,現主要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碑刻有《萬安橋記》、藏於河南安陽魏公祠的《晝錦堂記》及福州鼓山的《忘舊石》等。這些作品反映了他對前人優秀書法精華的吸收和創新,有「追配前人者,獨蔡君謨書」之譽。蔡襄還是一位茶學專家,他撰寫的《茶錄》是繼唐代陸羽的《茶經》之後又一部重要的茶學專著。

 現在的洛陽橋頭,屹立着一座高大的蔡襄全身石雕像,其周圍已開設為海鮮食肆大排檔,餐桌排列延伸至橋面。傍晚時分,這裡便燈火通明,人們圍坐在雕像腳下,在習習海風吹拂下,盡情享用美味的海鮮佳肴。看到此情此景,筆者不禁暗暗自問,不知他們當中有多少人還記得蔡襄當年建橋的歷史功績及古跡的重要價值呢?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水滸》習俗名物之考證 (2009-07-01) (圖)
亦有可聞‧永駐長生的香格里拉生命 (2009-07-01)
豆棚閒話‧蔡襄修建洛陽橋 (2009-07-01)
古典瞬間‧廣武浩歎 (2009-07-01)
寫我遊心‧陽關趣記 (2009-07-01)
人文世相‧唐伯虎的茶畫 (2009-07-01) (圖)
歷史與空間‧「海歸」的推手 (2009-06-30) (圖)
豆棚閒話‧莊子的「非常道」 (2009-06-30)
古典瞬間‧古人度夏 (2009-06-30) (圖)
亦有可聞‧記草石山房主人陸曉毅 (2009-06-30) (圖)
寫我遊心‧走讀潭柘寺 (2009-06-30) (圖)
歷史與空間:為君難 (2009-06-27) (圖)
城大中國文化中心講座資訊 (2009-06-27)
豆棚閒話:大人物的「借」學 (2009-06-27)
文化觀察:流水別墅的「動水流深」 (2009-06-27) (圖)
商務印書館 讀在瘟疫蔓延時 (2009-06-27)
天地圖書 特價雙周 (2009-06-27)
歷史與空間‧千古傷情話沈園 (2009-06-24) (圖)
思哲人生‧「塹」與「智」 (2009-06-24)
豆棚閒話‧抄襲不是「臭豆腐」 (2009-06-24)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