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09年8月12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人海定格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盧覺強 熱心通天曉 敬業發明王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8-12]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學徒出身創十國際專利 曝光似明星去年五百次

 沒有大學學歷,卻憑自己一雙手獲得10項國際發明專利;自認好為人師,經常在大小媒體曝光,為記者甚至法律界人士解答不同範疇的疑難,讓香港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工程師盧覺強獲得「通天曉」、「發明王」兼「傳媒之友」等稱號。單是去年,尚未計算電子傳媒訪問,他的名字在報章雜誌已出現了接近500次,勁過「老闆」即理大校長唐偉章。

 獲得這些稱號,是他長年埋首科學發明兼樂意分享專業知識的結果。為了投入科研,他傻到自願放棄積累多達180日的假期,讓一眾對假期引頸以待的凡夫俗子自愧弗如,箇中敬業與樂業精神,令人敬佩不已。 ■本報記者 覃卓嘉

出生於工人家庭的盧覺強,一家8口擠在不足150呎的小房子內生活,雖貧亦樂。家中無餘錢買玩具給孩子,卻激發了他自製玩具的創意,「那時很多兒童玩具用鐵皮做,富人家孩子扔掉那些生了鏽的玩具,我便撿回來,整修重組過程好開心」。

少小家貧 自製玩具恊蒙

 家貧讓盧覺強17歲中學畢業後,即要投身社會,當時他在怡和集團旗下的太古船塢做學徒,修理輪船機械,「做學徒可以一面幫補家用,一面實踐我感興趣的機械修理操作」。學徒一日工作8小時,在黑漆漆的船艙內與修理工具為伍,污糟邋遢。

 甫放工,他即趕到香港工業專門學院(理大的前身)進修機械工程文憑。學徒每月收入24元,他將大部分交給家人,餘下留來進修,「苦工不能做一世,人還是需要往高處望」,半工半讀,他堅持了4年。

半工半讀4年 成工程師

 進修打好了基礎,但他對機械工程「無所不知」其實是來自做學徒後1年半的「海上飄流」經歷。1975年,盧申請上船當工程師,有機會周遊列國。其他船員上船都準備衣食用品,他卻搬上一箱箱的工程書,「行船期間,我一面看書自學,一面實踐操作,進步神速」。

 返港後,他轉了兩三份文職,都不很滿意。1975年,當時的香港理工學院招收機械工程課程助教,盧認為機會來了,「一來我對機械工程研究太有興趣,二來我一直以來的願望就是將『畢生絕技』教給他人去貢獻社會」。最後他獲得取錄,至今已經34年,期間他不斷將自己的機械維修及工程知識傳授他人,同時又利用大學資源搞發明。

轉行理工助教 頻獲專利

 1999年,盧覺強發明的「自動電纜外殼切割機」成為世界首個不用人力、低噪音可切割電纜的工具。該項發明於2001年獲美國專利。此後,盧又成功申請了「尿濕感應器」、「緊急煞掣警告燈」等專利。除了從事研究,盧覺強就是忙於解答其他人的查詢,經常有記者致電給他,要他提供專業意見,他也有求必應,故曝光率奇高。

「傻瓜」式工作 屢棄假期

 在盧覺強不足150呎的辦公室內,滿是多年來在國內外獲得的各類獎項、專業證書及榮譽。原來他是工作狂,生活十年如一日,「我總是在辦公室、課堂及實驗室之間來回」,而每張獎狀、每枚獎牌都是他超時工作、犧牲假期而換來的。由於積假要在指定時間內用完,他卻任由多年來積累近半年的假期過期失效,「很多人笑我傻,但我自覺為了興趣而工作,樂在其中,感覺每日都在放長假」。

法庭專家常作供 首單拍檔黃仁龍

正義熱心 盧覺強每年都要上庭兩三次,並非官司纏身,而是為法庭提供專業意見。1994年,他參與的第一單官司案便與現時的律政司司長黃仁龍「拍檔」,當時黃仍然是律師一名,過程令他記憶猶新。請盧覺強「出山」所費不菲,但遇到經濟拮据的無辜苦主,他會拍心口表示為對方提供免費顧問服務,可見這個「工程佬」十分有正義感。

提供專業技術證據

 回憶與黃仁龍「拍檔」的經歷,盧覺強指,1994年他首次為法庭提供顧問意見。當時一名商人懷疑誤購劣質油,導致自己公司一台發電引擎故障,故事主打算控告供油商。盧覺強獲苦主邀請,實地觀察後很快以專業知識判斷出油質是引起引擎故障的主要原因,隨後他更以實驗再次證明有關判斷。

 與其合作的律師正是現在的律政司司長黃仁龍,盧覺強指,「當時黃仁龍的表現已相當專業,我提供的專業技術證據,他均能清晰及嚴謹地在法庭敘述出來」。案件審了3天,黃仁龍一方勝訴,苦主獲得巨額賠款。

免費幫助的士司機

 由於經常見報,連小巿民都認識盧覺強是工程專家。今年初,盧覺強突然收到一位素不相識的的士司機來電,希望他可以拔刀相助。的士司機被指在彎道超車爬頭,擦撞另一輛名貴私家車。盧覺強向的士司機細問經過,以現場環境推斷,他認為的士司機是無辜的。

  一般而言,若要理大安排盧覺強出庭提供專家意見,校方要徵收至少萬多元顧問費用,但盧在得悉的士司機有經濟問題時,他立即主動表示,可提供免費服務。現為英、美多個郵輪、汽車及機械工程學術協會會員的盧覺強笑言:「現在很多人都是從媒體先認識我,慕名而來,工傷、跳樓、車禍等引起的疑難,我都會樂意為大家解答」,又指現時每周至少有3個求助電話,他均逐一解答,消耗不少個人時間不少,「但我認為,做人不能怕蝕本,要識得回饋社會」。

深入淺出盧Sir 綠茵場上波友

良師益友 學生叫盧覺強做盧Sir,他今年59歲,但精力充沛,除了熱衷科研,踢波就是他唯一的嗜好兼娛樂。理大一群年輕的學生,與盧Sir在足球場上打成一片,順理成章變成他的波友,就算是畢業了,也延續着那種亦師亦友的感情。

指揮若定 學生嘆服

 盧Sir是理大機械工程學系工程師兼技術支援導師,已畢業兩年的理大校友梁志鵬表示,凡學生在畢業研究項目上遇到任何困難,找盧Sir就能解決問題。機械工程學,若按照書本上的講解去學習技術,繁複的理論知識讓人望而生畏,「但盧Sir教導學生從來都是深入淺出,總是依據自己豐富的經驗,親身從實踐中把知識帶給學生」。梁現已在一間公司從事技術維修工作,他表示在理大學到很多知識,在工作上都大派用場,這些都有受惠於當年盧Sir的課堂。作為波友,梁志鵬亦對盧Sir讚賞有嘉,「由組織球賽、戰術運作,以至技術指導,盧Sir都係我D既leader」。

 機械工程學系的大三學生林榮杰也笑指,「唔好睇佢年紀大過我D咁多,奔跑速度同球技絕對唔輸蝕蕂!」

速度球技 不輸後生

 盧覺強亦對自己的體能充滿信心,在訪問期間,他主動播放自己在綠茵場上疾跑、傳球的片段,當中他雄姿英發,可以看出他的自我感覺非常良好,也難怪他的波友兼學生亦大讚他很有活力。

享受工作 永不言倦

 專訪結束時,盧覺強送記者離開,一邊望着天上高掛的艷陽,一邊問記者:「為什麼有人在這樣的天氣下,站在空地上不出5分鐘便會覺得酷熱難當,但又有人卻可以在同樣的烈日下踢球或研究,也不覺得熱?」之後他自問自答:「原因很簡單,有興趣,你做什麼也不覺辛苦」。搞發明、教學生都合乎他的「興趣」,「所以我日日都好似効度放假咁享受」。他對現在生活的滿意程度,實在不言而喻。

辦公室為家 賢妻從不怨

家有後盾 盧覺強大部分時間都留給工作,辦公室是他第二個家,但事實上他家庭美滿,當中少不了賢內助的體諒,讓他無後顧之憂。對盧覺強在工作上雷鋒式的奉獻精神,盧先生甜笑指:「盧太太亦從未Say過No」。

行船正熱戀 婚後無旅行

 他1975年上船當工程師期間,正是他與女朋友的熱戀階段,「但那1年半真是飽受了相思之苦」,其後他正式上岸,即與女友結婚,實行永不分離。由於行船時把該去的地方都遊覽遍了,成家後他根本不願意再「漂泊」,「現時與太太甚至連旅行都幾乎沒有」。工餘他只愛與家人一起食飯、聊天,享受平淡的家庭生活。嫁了給工作狂,盧太幾十年來從未有過怨言,「她只會盡心盡責做我的太太和孩子的媽媽」。

子女各有志 衣缽誰繼承

 對已長大成人的3個子女,盧覺強透露,他曾寄望兒女都可以從事機械工程業繼承他的衣缽,「那樣我就可以把自己的畢生經驗傳授給他們」。他的么子原本聽取父親意見,修讀了土木工程學位,但最後當了電台節目主持,兩個女兒則是行政人員,全部與機械工程沾不上邊,但看到兒女開心成長,他表示已心滿意足。

相關新聞
盧覺強 熱心通天曉 敬業發明王 (2009-08-12) (圖)
胡鴻烈 自強踏實創樹仁 滾存五億展拳腳 (2009-07-29) (圖)
陳兆焯 林希聖 正生「雙刁」 「垂釣」希望 (2009-07-15) (圖)
溫嘉旋 建構專家庫 為中產發聲 (2009-06-17) (圖)
民建聯最年輕副主席張國鈞 參破球場弱勝強 推波政海浪逐浪 (2009-05-21) (圖)
陳玉樹歷科大掌嶺大 領悟「細博精雅」 (2009-05-06) (圖)
施榮忻 菁英會研播國情 緣起前輩一句話 (2009-04-22) (圖)
李慧琼:新丁無學習期 (2009-04-08) (圖)
陳沈時芬 畫由心生 大器晚成 (2009-04-01) (圖)
劉夢熊致力溝通朝野 促進官民雙贏 (2009-03-11) (圖)
霍啟剛接手南沙 走教育產業路 (2009-03-05) (圖)
唐偉章 回流掌理大 為家作貢獻 (2009-03-04) (圖)
徐錦祉酒店臨「寒冬」 「抱團」可取暖 (2009-03-03) (圖)
王坤讓居民有安樂窩 (2009-02-25) (圖)
曾繁光 出位精神醫 率性醫心疾 (2009-02-11) (圖)
周伯展 為國人亮睛上癮 樂意「戇居」20載 (2009-01-07)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人海定格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