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八駿 資深評論員
新施政報告的主題是,推動香港具優勢的六大產業發展以促使香港向知識經濟轉型。這是一個明智的決定。香港經濟政治社會發展正處於一個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衷心盼望2009-10年施政報告能夠充分展示行政長官及其管治班子的治港思路呈現重大轉變。
2009年8月15日,曾蔭權先生在《香港家書》中披露,他將於8月17日開始為撰寫2009-10年施政報告而諮詢社會各界、各政治團體和具代表性人士,並申明:新施政報告的主題是,推動香港具優勢的六大產業發展以促使香港向知識經濟轉型。
這是一個明智的決定。在我看來,至少需要做好下列三件事,以便為新施政報告實現其宗旨而奠定三個不可或缺的基點。
六大產業應有數據做依據
首先是,關於檢測和認證、醫療服務、創新科技、文化及創意產業、環保產業、教育服務等六項產業是否在香港具有優勢,仍然需要特區政府盡快履行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2009年6月10日以書面回答立法會議員葉偉明質詢時所做的承諾:「政府統計處正編制有關的統計數字,並會在完成後公佈。」而且,有關統計數據,除了應回答葉偉明議員所詢問的「過去三年,上述產業每年分別佔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比,以及每年的就業人數」外,還應包括這六大產業分別在過去三年的每年增速。
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劉兆佳教授在接受《香港商報》記者專訪(刊2009年8月6日《香港商報》A1)時稱:這六大產業「它們現時的生產總值肯定很少,當中教育及醫療產業可能百分之一也沒有,所以糾纏在量度方面並沒有意思」。此話不敢苟同。如果沒有數據做依據,特區政府憑什麼斷言這六大產業是香港已經形成而具優勢的產業?誠然,具優勢的新興產業至今佔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可能甚小,所以,需要同時看它們的年增長率。如果最近幾年的年增長率明顯快於其他產業,則可以稱它們是「正在成長中的具優勢產業」。
改變思路 推動經濟轉型
其次,行政長官應當對其2007-08年施政報告和2008-09年施政報告做檢討。我在本欄最近幾篇文章中分析了2007-08年施政報告關於「進步發展觀」和「十大基建」的決策,是與曾蔭權先生在2009年6月22日題為《發揮潛力 邁向知識型經濟》的文章中關於發展六大優勢產業以推動香港邁向知識經濟的新決策相脫節的。再看他於一年前發表的2008-09年施政報告,當時,香港各政治團體和社會輿論批評強烈的是,他面對「百年一遇」全球金融危機嚴重打擊香港金融業、繼10年前亞洲金融危機之後又一次暴露香港本地產業結構單薄,卻仍舊重彈「金融業一枝獨秀」的老調;甚至斷言,發展金融業能養活香港七百萬人。而今,曾蔭權承認香港在鞏固傳統支柱產業的同時,需要拓展經濟新增長點;所選定的六大產業是否全部具有優勢固然仍需論證,但是,至少說明他已改變靠發展金融業來單打獨鬥的思路。換言之,2009-10年施政報告以發展經濟新增長點、推動向知識經濟轉型為宗旨,是對過去兩份施政報告的重大修正。坦率地說這一點,有利於新施政報告「脫胎換骨」,也將有助於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爭取香港社會的民意支持。
小打小鬧能否應付
第三,曾蔭權先生應當在2009-10年施政報告中公開闡明特區政府是否放棄或打算放棄港英政府於上世紀70年代創立的「積極不干預主義」。
劉兆佳教授在接受《香港商報》記者專訪時稱:特區政府決定優勢產業的四大原則之二是:「在保持自由開放的市場機制下,不需長期政府投入資源和持續支援。」他說:「受到金融海嘯衝擊,傳統產業正面臨嚴峻的挑戰,令社會的危機感快速上升,迫切謀求出路。政府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投入小量資源,並稍為改變一下過去的經濟發展方針,希望殺出血路」。如果理解得不錯,是說特區政府沒有放棄「積極不干預主義」。於是,問題來了:究竟應當如何判斷當前「百年一遇」全球金融危機及其引發或伴隨的全球性經濟衰退?香港所遇到的衝擊以及香港亟待實現的向知識經濟的轉型是否僅僅由特區政府「投入小量資源,並稍為改變一下過去的經濟發展方針」就能成事?香港面臨的挑戰和考驗既然被提高至必須殺出血路的嚴重程度,豈是小打小鬧能夠應付的?
必須清醒地認識,香港經濟政治社會發展正處於一個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留給特區政府猶疑或敷衍的時間不多了,是改弦更張的時候了。留給香港社會等待或觀望的時間也不多了,是謀求和推動變革的時候了。衷心盼望2009-10年施政報告能夠充分展示行政長官及其管治班子的治港思路呈現重大轉變。為此,寫下以上淺見以資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