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恭蕙 思匯政策研究所行政總監
《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規劃綱要》)中指出,要通過產業轉型實現對溫室氣體排放的控制,從而緩解氣候變化,氣候適應不僅為此提供了巨大機遇,還讓我們有機會選擇正確的發展模式。政策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包括土地利用和城市規劃(包括對城市熱島和低碳節能製冷模式的規劃)、水資源管理、洪水管理系統、海岸帶與河流防護、土地利用長期規劃。我們建議把氣候變化適應的概念、目標和指引納入《規劃綱要》,作為發展框架的一部分。
《規劃綱要》勾勒出珠三角地區轉型的宏偉藍圖。它採取一種自上而下的視角來看待該地區的可持續生活。雖然自上而下的領導對於加快推動社會更加可持續的發展非常重要,如果領導人能夠鼓舞和激勵人們,讓他們也具備這樣的視角,那麼工作起來也更有效率,但管理型獎懲的效果畢竟有限,要讓可持續發展成為人們的習慣和文化的組成部分,就需要一種自下而上的辦法來補充自上而下的規劃、政策和法律的內容。因此,公共教育和能力建設,以及本篇回饋中第一項建議裡提到的美好前景,都應納入政策之中。
學校、大學、企業和管理機構、職業和技術培訓機構的專案都應當講授資源保護、能源效率、基礎生態系統功能、迴圈經濟、共同管理優勢和可持續發展等核心要素。教學和學習的升級——從高度學術化到實踐——本身也應視作一種投資。這些投資會創造解決辦法,激勵創新,開創一個繁榮的新時代。
《規劃綱要》中並未解決中國能效融資的問題和實現可再生能源的辦法。《規劃綱要》中提出的目標面臨融資的體制障礙,這一點當局必須解決。這些障礙包括對債務融資、國外股權投資、稅收政策的限制,以及中央地方的政策不對稱等。如果不能消除這些障礙,向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的轉型將會非常緩慢,使中國在和世界其他地區競爭的過程中處於劣勢。
珠三角地區行政區劃複雜,有省級、市級主管部門,有經濟特區以及特別行政區。雖然它們都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決策權,也有自己要保護的利益,《規劃綱要》有助於讓所有地區着眼長遠,加入一個以產業轉型為基礎的嶄新宏偉藍圖。這不僅需要地方當局的磋商,還要求企業和公民社會之間進行對話。我們建議採取下列步驟,首先企業要和研究部門合作,以及與主要利益相關方面形成工作組,制定未來發展議程的戰略框架和路線圖。這項工作能夠:
1.進行該地區生態承載能力、以及珠三角地區清潔技術和綠色經濟的技術、商業和就業趨勢的研究。
2.建立產業、大學和政府資產、機構和措施的詳細清單,納入地區新發展戰略之中。
3.準備一份關於行動方案的「綠色藍圖」,明確該地區的重要資產,界定戰略優先事項,概述多方商定的作用和行動,並介紹成功的具體措施,用於監控進展情況。
4.主辦一次峰會來傳達綠色藍圖,與那些尚未參與到區域合作中的人協同努力,做好將來進一步擴大合作的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