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特首曾蔭權日前就施政報告諮詢時表示,政府不能長期負擔赤字,新的施政報告中不會再有「派糖」措施,主要落實經濟機遇委員會提出的六大產業發展,也為香港經濟找尋新機遇。該說法引起全城熱議,事實上,金融海嘯爆發後,民生困頓痛苦,「派糖」的確發揮了紓解民困的止痛之效。但在本港經濟逐步回穩的情況下,繼續「派糖」會坐吃山空,長久之計是「創富」,這樣才能避免赤字,為市民創造職位和增加收入。
《星島日報》社評:派糖屬小惠 政策是大禮
《星島日報》8月22日社評指出,行政長官曾蔭權為準備任期內的第三份施政報告諮詢各界意見,事先聲明今次不會「派糖」,顯然是不欲市民基於他的往績而作出過高的「派糖」期望。市民期待「實惠」的心理不會一下子改變,但可調節期望高低,視乎到時的經濟環境,以及政府能夠為金融海嘯後的「災區重建」勾畫出甚麼新氣象,如何具體為本港經濟和港人就業帶來新機遇。
《大公報》社評:市民關注發展經濟新方案
《大公報》8月22日社評指出,新一份施政報告以發展經濟為重點,不再「派糖」,是負責任和有遠見的,亦符合社會整體基本利益。無疑「派糖」仍可能是少數市民的願望,但發展經濟肯定是更大多數市民對政府施政評價的準則。市民大眾和業界都亟希望從施政報告中看到政府對推動經濟復甦有什麼「新招」,在當前內外環境變化下如何保住本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不至失色,如何面對內地、特別是廣東珠三角的機遇為未來經濟的長遠發展找到新的增長點。十月施政報告不「派糖」,市民不會太失望,但施政報告如果提不出什麼切實可行的,令人「看得到、摸得着」的發展經濟新方案,則市民失望和招致各方猛烈抨擊就是難以避免的。
《新報》社評:不宜一刀切停「派糖」
《新報》8月22日社評指出,行政長官曾蔭權昨日在施政報告傳媒諮詢會上指,今年的施政報告以發展六大優勢產業改善經濟,屆時不會再有新的紓困措施,因為現時香港經濟已回穩,政府不用再「派糖」。本港經濟回穩,但基層仍未受惠,當局既要有勇氣反對為討好「民粹」主義而大灑公帑,助長依賴風氣,但亦不能一刀切,對弱勢階層仍須給予適當的照顧。至於發展六大優勢產業,必須具體化,否則振興經濟只是流於空談。
《信報》社評:推新產業不應排斥金融業
《信報》8月24日社評指出,所有跡象都顯示,全球經濟已經回穩,復甦也許仍未來臨,但危機應已過去,對特區政府來說,這正是從衰退中重新站穩、着手整理未來香港發展的時刻。因應經濟情況改善,我們認為行政長官停止「派糖」是正確的決定,正如其他各國政府一樣,現在是考慮放緩或停止各種救急和刺激措施的時候,香港也不應例外。至於未來的發展方針,過去前特首董建華曾力倡香港要維持四大支柱,但現在曾蔭權改為六大產業—無可否認,四大支柱之中如物流、旅遊的重要性已大減,但金融和商業服務仍然有頗大發展潛力,尤其金融業是香港的強項,不但對中國有重大價值,比起外國金融體系在海嘯中的不濟,香港金融業更加顯示出其強大的競爭力,六大產業之外,政府又怎能不提金融業的發展規劃?
《信報》署名文章:教育政策應有根本鬆綁
《信報》8月25日發表王慧麟題為《不鬆綁難發展教育產業》的文章指出,「繼四大支柱之後,特首再創造了六大產業一詞,指涉教育、醫療、檢測、環保、創新科技及文化創意六個範圍,更指出在十月的施政報告內會有所闡述。然而,在高等教育方面,假如沒有政策上的鬆綁和思維上的轉變,很難發展成一種產業,更遑論把香港提升為亞洲教育樞紐。」「有新思維,才有新產業。不過,香港最缺乏的,不是思維,而是鬆綁,套用中國的術語,即是『解放思想』」。
周八駿文章:冀治港思路有積極轉變
《文匯報》8月25日發表周八駿題為《新施政報告的三個基點》的文章指出,「新施政報告的主題是,推動香港具優勢的六大產業發展以促使香港向知識經濟轉型。這是一個明智的決定。香港經濟政治社會發展正處於一個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衷心盼望2009-10年施政報告能夠充分展示行政長官及其管治班子的治港思路呈現重大轉變。」
《星島日報》署名文章:市民投資仍需謹慎
《星島日報》8月25日發表齊秀峰題為《虛火、浮氣皆不是》的文章提出,「特首曾蔭權上周五就草擬十月公布的《施政報告》,諮詢傳媒高層意見,席間他主動提及經濟泡沫化問題,值得留意。雖然香港經濟回穩,但穩中帶憂。不過,正如財經猛人所講,樓市影響經濟,經濟又影響施政,政府高層對於本港樓市會睇得好緊。現時樓市暢旺,一部分因素是熱錢流入,但不能抹煞的是市民有置業或投資需要,所以樓市泡沫化的情況並不明顯。不過,在全球一體化之下,市場變化快速,一如雷曼兄弟破產,好多高人事前勢估不到,所以市民在投資樓市時,要注意市場變化,制訂個人的投資策略,不能過分拚搏,方為上策。」 ■本報記者 綜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