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莊 資深評論員
行業或產業,要有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不是由一個善良的願望決定的。香港要鎖定目標,才能進取。但香港在發展新興產業上起步較晚,要評估其競爭對手(例如日、美、韓)的特點,才能有所取捨、有所進取。
報載今年十月行政長官的施政報告將以「六大產業」為重頭戲,作為未來政府施政的重點。「六大產業」是:檢測和驗證、醫療服務、創新科技、文化創意、環保、教育。
由於過去兩年政府已經推行約800億港元的紓困措施,今年施政報告不準備再「派糖」,是可以理解的。但以「六大產業」作為長遠目標、施政重點,筆者頗覺奇怪,以為媒體作了錯誤的報道和評論。後來看到不止一、兩家報紙也有同樣的說法,才相信這是真的難以相信的「事實」。
產業發展遵循優勝劣汰
產業原來是指工業,後來也指在一個國家或地區佔GDP產值較高、較多的行業。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一個行業能否發展,取決於其比較優勢。香港也有漁農業、採礦及採石業,由於與鄰近地區相比處於劣勢,現已逐漸式微。儘管仍然有人從事相關行業,但香港人越來越少視其為香港的「產業」了。
行業或產業的發展,要有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不是由一個善良的願望決定的。去年十月在美國引發的世界金融危機擴散、蔓延的情況下,行政長官成立了經濟機遇委員會(簡稱經機會),本來這是提出權宜性措施的臨時性智囊組織。但今年四月經機會提出發展「六大產業」,被行政長官視為重點發展有長遠目標的產業,把權宜視為長久,把臨時當作經常,就有所偏。
去年八月,內地爆出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內地奶業遭受重創。當時香港就有人提出可否為內地奶粉進行檢測,以消除不良影響,協助恢復內地奶業。作為應急措施,這是可行的。但香港做事太慢,未能實現原設想。但如作為內地一般產品的檢測驗證中心,香港條件不足。一般來說,產品標準的制定者、專利產權所屬國/地或主要生產國/地,才有此優勢,香港可作為個別產品的檢測驗證中心,但似難普遍推行。
近年香港有把醫療服務從「事業」推向「產業」的趨勢。2005年探討日後醫療服務模式,2008年諮詢醫療融資制度,一波未平,又來一波。今年提出的醫療產業建議,其實早就在2006年舉行的「十一.五規劃與香港發展」經濟高峰會中提出,該峰會有五冊報告面世。該報告提出50個策略建議、227項行動綱領,其中半項(不足1項)行動綱領表示「為本地、內地以及其他地區人士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例如第三層治療。」(所謂第三層治療是奇難雜症、重症、住院、深切治療)同樣的行動綱領尚未落實,兩年之後卻作為應急方案提出,說明經機會成員沒有看到那份報告,而峰會報告和經機會建議間缺乏綜合的協調和評估。
發展新產業不可換湯不換藥
除「醫療服務」外,「教育服務」也炒峰會的冷飯。在峰會的227項行動綱領中,其中有1項包括5項建議,其中1項建議是「以象徵式地價批發土地予自資開辦的非牟利私立大學以鼓勵這些院校的發展。」也是兩年以後加上包裝作為新政策推出。「創新科技」和「環保」兩大產業也有新瓶裝舊酒的內容,不一一花篇幅說明了。
唯有「文化創意」產業的建議與上述經濟峰會無關。香港的確有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潛力,只是該產業門類眾多,香港要鎖定目標,才能進取。但香港起步較晚,要評估其競爭對手(例如日、美、韓之動畫)的特點,才能有所取捨、有所進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