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美國總統奧巴馬提名伯南克連任聯儲局主席,以示對他應對金融海嘯表現的肯定。美聯社
編者的話:美國總統奧巴馬昨日提名伯南克連任聯儲局主席。伯南克在任內經歷了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輿論及經濟學者對於伯南克採取量化寬鬆政策,紓緩了金融危機,並為經濟復甦打下基礎,大都持肯定態度。但同時,亦有輿論指伯南克在金融海嘯爆發初期,延誤救市時機,袖手旁觀雷曼破產更直接引發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伯南克連任後,將肩負振興經濟、回收流動性的重任,未來挑戰將更嚴峻。
《星洲日報》(馬來西亞):經濟家對伯南克連任針鋒相對
《星洲日報》報道,目前美國經濟學界對伯南克連任都有不同看法,不少觀點更是針鋒相對。紐約大學教授羅比尼認為,聯儲局創新、積極的救市舉措大大降低了經濟瀕臨蕭條的風險。單以此為由,伯南克就必需再獲任命,如此一來,他才能策劃救市退場策略,讓這波聯儲局1913年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經濟干預行動功成身退。他並讚揚伯南克採取「非傳統的貨幣政策」,包括將信貸延伸至投資銀行,支持商業票據市場,參與救助貝爾斯登與美國國際集團(AIG),以及承諾收購1.7兆美元的公債、機構債券與抵押貸款擔保證券。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的評論,讚揚伯南克「非常出色地完成了他的工作。他雖然沒有看到金融危機的到來,在危機早期階段也未能採取有力措施。但在制止經濟危機上,很難有人比他做得更出色。在這一點上,他做得真的非常好。」
另一面,經濟學家史瓦茲卻責備伯南克領導下的聯儲局未能提醒投資人有關投資抵押貸款擔保證券的危險。部分由於聯儲局未示警,緘默不語,大買這些證券的投資人因而忽略了想要出售這些難以訂價的資產所存在的重大風險。她同時指出,聯儲局也未能恪遵透明化原則的重要性,沒有詳述政策目標,導致金融市場震盪加劇。而且伯南克未能解釋聯儲局為何支持援救貝爾斯登,而將雷曼兄弟棄之不顧。雷曼兄弟於2008年8月破產,全球信貸危機因而愈演愈烈。
《深圳商報》:美聯儲能否安然退出寬鬆?
《深圳商報》刊出評論文章,認為伯南克要退出寬鬆貨幣,並不容易。第一,給商業銀行在央行的存款支付利息固然可以增加商業銀行貸款的機會成本,但並非所有在央行有存款的機構都能享受到利息。因此,它們很可能會以低於央行存款利率的水平發放貸款。伯南克的殺手𤥀未必那麼有效。
第二,美聯儲購買了許多長期證券,其中有很多質量較差的資產,這些資產可能難以出手或者難以以合適的價格在市場上出售,這些資產都將成為美聯儲的呆壞賬而無法收回。
第三,即使美聯儲手中真的有工具,但是否有決心,仍然令人懷疑。美國經濟仍然一團糟,實施從緊的貨幣政策可能會讓本來就虛弱的美國經濟再度陷入衰退。
最後,可能最棘手的問題就是,如果美國繼續大量發行國債,美聯儲到底買還是不買。為了彌補巨額的財政赤字,美國不得不大量發行國債。問題是,過去的大買家,如中國、日本和石油出口國都意識到持有過多美元資產的風險,能夠補上這個窟窿的,就只有美聯儲了。但美聯儲購買美國國債,就是赤裸裸的印鈔票償債。這種財政赤字貨幣化的現象,只有一個後果,就是通貨膨脹。
《上海證券報》:收回流動性 面臨兩難
《上海證券報》發表文章,指出對未來全球貨幣政策的路徑,目前有兩種較為極端的觀點。一種認為美聯儲可能會過早開始緊縮政策並縮減資產負債表的規模,4萬億美元的資產規模不可能達到,從而將乍現的經濟復甦扼殺在搖籃之中。另一方則認為,美聯儲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保持資產負債表的擴張,低利率環境持續數年,從而引發全球的惡性通脹捲土重來。更為嚴厲的批評者認為,伯南克是在以「撒錢」的方式快速人為地抬高資產價格,以盡可能地降低全球經濟陷入深幅通縮的風險。
一副大學者做派的伯南克,這些天正陷於前所未有的尷尬處境,無論是選擇繼續擴張,還是開始緊縮,都將招致持有異見者的嚴厲批評。不過,美聯儲的確已經到了認真思考極度寬鬆貨幣政策的退出機制問題了。若不能適時確定寬鬆貨幣政策的退出機制,穩定住美元的頹勢,避免資產價格繼續脫腳奔跑,那將是伯南克開着直升機撒錢的最大敗筆。
《紐約時報》:如果伯南克未能連任令人震驚
《紐約時報》8月23日發表評論,指很多人把伯南克看作是英雄。在華盛頓和華爾街,如果得知伯南克沒有得到奧巴馬的第二次任命提名,將會是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儘管國會方面對伯南克沒有表現出很大的認同,但是在經濟學家們眼裡,伯南克的大膽舉動和穩定經濟的措施是值得稱讚的。他沒有按常理出牌,為了挽救美國經濟,他制定了一系列的救市計劃,救贖華爾街,提供緊急貸款,向市場注入龐大的流動性,以及把美國利率降到歷史最低點。然而,伯南克現在仍然無法喘氣。美國失業率還處於9.4%的高位,而且,美聯儲自己也預計這樣的情況會持續到明年底。照這樣的情勢發展下去,如果美國經濟的表現還是低於多數人的預期,那麼伯南克當前的支持率會明顯下降。
《中國證券報》:伯南克連任的不利環境
《中國證券報》文章指,在戰後歷任美聯儲主席中,除了政績一般的麥卡比和在高通脹前敗下陣來的米勒外,其他所有美聯儲主席任期都超過了一屆。如格林斯潘和馬丁者,更是連任過四屆。只當了四年美聯儲主席的伯南克,再連任一次,也是順理成章的事。但伯南克留任的障礙,一是奧巴馬的換將意圖;二是華爾街和國會山的反對。對伯南克,華爾街可謂是愛恨交加。畢竟,正是在他任內,華爾街遭遇金融海嘯,許多富豪幾近破產,伯南克的一系列應對危機之策自然頗受爭議。美國銀行CEO劉易斯更透露,當時為逼迫美銀併購陷入絕境的摩根士丹利,伯南克曾威脅,如果不同意就驅逐劉易斯和美銀高層。這種「槍口下的婚姻」讓華爾街怒目而對,在國會山更引起軒然大波。
《華爾街日報》:民調:壓倒性經濟學家支持伯南克
《華爾街日報》最近一次民意調查顯示,46位經濟學家中,43位支持伯南克連任。支持連任的理由有兩點,一是伯南克幹得還不錯。富國銀行經濟學家安德森說,伯南克在金融危機中的表現並非完美無缺,但總體看還「相當傑出」。二是臨陣換將總是兵家大忌。標普公司經濟學家維斯說:「不能在河流中間更換馬匹,或者換一種說法,不能任命薩默斯。」
《金融時報》(中國):伯南克任期的評價
《金融時報》(中國)評論了伯南克任期內的表現,一方面肯定自去年次貸危機突然爆發以來,為了挽救經濟,伯南克主導的美聯儲可謂是不畏艱難、不遺餘力:不僅迅速地將基準利率調降至接近於零利率水平,還大刀闊斧地推行激進的數量寬鬆政策以保證金融體系的流動性。此外,伯南克堅決支持奧巴馬政府,推動美國國會通過了經濟刺激計劃。另外,在重建美國金融體系信心並推進美國金融監管體系改革方面,伯南克也可謂是盡心盡力。
但儘管伯南克在應對本輪金融危機所體現的魄力和創造力贏得了眾多人士的肯定,但他在任期內也並非全無錯漏。其中,伯南克未能預見到次優抵押貸款市場蘊藏的危險,並在危機爆發初期反應「慢半拍」是最受質疑的錯誤之處。在放任雷曼兄弟倒閉的問題上,伯南克也頗受質疑。
彭博資訊:伯南克:投資者眼中最佳行長
彭博資訊訪問全球1076位有份量的投資者,調查他們對全球央行行長表現的評價,結果顯示,75%肯定伯南克表現出色,令他當選金融海嘯下表現最好的財金官員。第二、三位分別是歐洲央行行長特里謝與英倫銀行行長金默文分別有54%與50%受訪者支持。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則以42%排名第四。
《經濟參考報》:美國經濟面臨兩方面考驗
《經濟參考報》認為,美國經濟形勢縱然開始回穩,但仍面臨至少兩方面的考驗。首先是如何保持經濟的持續復甦。儘管近期不少數據顯示美國經濟狀況有所改善,但也有一些數據表明經濟復甦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其中比較突出的是失業率居高不下,個人消費依舊低迷。最近公佈的美國零售企業業績普遍不佳的訊息。此外,流動性的回收也不容忽視,危機過後如何回收這些流動性,避免為下一次危機埋下種子,其時機和速度的把握至關重要。
其次是實現美聯儲與其他金融監管部門的權力平衡。金融危機使人們認識到,全面深刻的金融改革勢在必行。然而,美國圍繞這項改革卻產生了監管部門的權力爭奪,其中焦點之一就是美聯儲的地位問題,需要伯南克釐清有關地位。
《金融時報》:伯南克具備兩大連任條件
《金融時報》發表社論,指出央行行長除擁有專業知識外,亦需有圓滑的政治手腕,伯南克具備該兩大條件。伯南克是研究大蕭條的專家,其關於信貸市場在經濟周期擔當的角色和貨幣政策的研究,正好應付今次衰退。此外,伯南克是靈活的危機處理者,他去年初減息時雖備受批評,但事後證明是正確的判斷。社論並指伯南克任內工作雖不完美,但要讓他完成其工作,包括控制救市措施所產生的後遺症,亦需捍衛聯儲局獨立地位,因此奧巴馬應盡快提名伯南克連任,參議院亦必須迅速完成確認程序。
《解放日報》:伯南克後四年的難題
《解放日報》發表文章分析伯南克將會面對的難題,首先是美聯儲將逐漸轉型為一個體制性風險監管機構,權力和責任都將大幅增長。屆時,美聯儲主席除了履行一貫的貨幣政策制定和修整職責之外,還將負起監督那些一旦破產,可能給整個金融系統帶來穩定性風險的大型綜合企業的任務。經濟學家解釋,「監管」就其本質而言就是政治行為,職責在於平衡各方利益及權利索求,這意味着下屆美聯儲主席必須擁有在美國政壇的深厚基礎和較高的綜合素質。除此之外,如何處理美國經濟這塊「燙手山芋」,也是下屆美聯儲主席必須面對的問題。伯南克即使暫時穩定了美國金融市場亂局,但美國實體經濟嚴重內傷,依然需要長期療養,他為應付金融海嘯而使出的非常規政策,亦為美國經濟埋下金融炸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