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摩登都會:滬港社會風貌」展覽日前在港舉行。 政府新聞圖片
陳振東 全國政協委員
經過百多年的包容磨合甚至衝突抗爭,今日滬港均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大都會,成為中國經濟和文化的重鎮。然而,回顧兩大都會的歷史軌跡,卻也不得不為上海所走過的彎路所惋惜。上海今天要重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學習的對象不僅僅是時下香港,還有上個世紀30年代的舊上海。
一個相當有意義的展覽最近剛在香港閉幕,名字就叫做「摩登都會:滬港社會風貌」。這個由兩市文化機構聯合主辦的展覽,透過約240件(組)滬港近代文物,包括上海公共租界界碑、上海解放前的黃包車、著名女星阮玲玉親筆簽名的照相冊、舊上海跑馬廳的銅質標記、20世紀初服飾、月份牌、四大百貨公司文物等等,從一個獨特的角度,重現兩地緊追世界潮流、引領中國走向現代化的絢爛繁華的社會風貌。並從衣、食、住、行、文化娛樂等各方面,展示兩地城市生活中開放、創新、多元和商業化的特質。
上海和香港,在許多方面都恍如並蒂而生——鴉片戰爭,則是滬港兩地發展史上的交匯點——1842年,積貧積弱的清廷敗於西方列強,南京的一紙條約,令香港割讓,上海通商。歷史在給這兩座城市背上了屈辱的同時,也使她們雙雙成為中西方文化交匯砥礪的中心。
上海香港 並蒂而生
這兩個濱海城市,從此分別以黃浦江和維多利亞港為起點,發展出上海外灘和香港維多利亞城的宏偉建築群。早於1970年代,歷史學家就已注意到中國現代化過程中,沿海地區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更提出所謂「香港—上海走廊」的觀點。因為自19世紀末,中國不少倡議改革者都來自這兩個地方,他們或在這裡接受教育,或受到這兩個地方的物質文明和新式制度所啟發,或利用這兩地的優勢傳播改革思想。至於西方的許多現代化設施,更幾乎是同步從上海或者香港進入中國:最早裝置於建築物上的自鳴鐘,分別在1861年和1865年在香港及上海奏響;煤氣街燈,於1865年在兩市同時點燃;電燈分別於1882年和1889年在滬港綻放光明,有軌電車則分別於1904年和1908年在香江及申城投入運行……
憑藉相對安定的治安和營商環境,尤其是港口都會以及移民城市有容乃大的開闊襟懷,滬港兩地吸引大批來自全國各地的精英人才,同時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外商、傳教士和遊客。頻繁的人口流動,中西方文化及意識的碰撞,大大開闊了滬港市民的視野,加快了兩地的現代化步伐。在大都會高樓林立的城市景觀下,華人居民的生活習俗與外國傳入的事物、文化和制度,交織出一種獨特的生活風貌,上海和香港從那個時代起,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就是「新生活」和「摩登」(modern現代)的代名詞。尤其是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滬港無論是商品消費、消閒娛樂,還是思想潮流和生活節奏,其「摩登」程度都走在全國之先。不但上海外灘及港島北岸的建築物成為國人對現代化都市的初次體驗,咖啡廳、酒吧、電影院、遊樂場、跳舞廳、大飯店、跑馬場等,都令他們大開眼界。至於滬港兩地精神文明的變革,亦屢開全國先河。流行於兩地的報章雜誌、消閒小說、廣告、外國電影、橋牌、網球,以至追趕西方的時裝潮流等,都反映出兩地能夠放眼國際和包容新事物,而種種西方以至本國的思想潮流,都能夠在這裡孕育傳播。
誠如專家所言,滬港兩地在中國現代化城市進程中建樹最大的,還是從西方引入的城建制度和規劃意識。在上海的租界和香港,除西式建築林立之外,還有發電廠、自來水廠、郵政局等公用事業,以及公園、游泳池等體育和娛樂設施,新式馬路、照明路燈和地下排水管等等,使中國的城市面貌由此煥然一新。
摩登申城 再現浦江
此外,隨着城市人口的膨脹,中國傳統的士農工商社會結構也發生了變化,近代新型知識分子在城市中的影響力日增,大學教授、醫生、律師、工程師、新聞記者、作家等新階層新工種的出現,推動了中國社會現代化的全面轉型。
經過百多年的包容磨合甚至衝突抗爭,今日滬港均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大都會,成為中國經濟和文化的重鎮。然而,回顧兩大都會的歷史軌跡,卻也不得不為上海所走過的彎路所惋惜。今天的上海正在為打造國際金融中心而重新努力,但回溯到上世紀30年代,作為當時遠東金融中心的上海,卻已經呈現出高度的國際化和開放性——沒有外匯管制,貨幣自由兌換,投資環境寬鬆,並形成了信貸、同業拆借、票據、外匯等各類與國際對接的金融市場。當時,遠東各地的外商公司股票、債券、中國政府在歐洲市場發行的金幣公債等都可以在上海的股票交易所上市交易,機構和居民都可以進行買賣;上海黃金市場的交易量僅低於倫敦、紐約,已超過巴黎和東京。因此,上海今天要重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學習的對象不僅僅是時下香港,還有上個世紀30年代的舊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