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1985年,曾德成在美國與世界新聞學院同學共聚。
愛國是一種本能,生長於殷實家庭的曾德成坦言,或許與共和國一起成長,加上小時候喜歡看書及思考時事,所以自小對家國及社會議題特別感興趣。他細說,當年已不能接受一些社會現象及教育體制,甚至一邊讀課本、一邊滿腹牢騷,「讀中國歷史卻用英文教,那些英文課本提及鴉片戰爭的觀點,是我不能接受的!」青年求真求知的心油然而生,加上文化大革命開始時引發帝國主義的討論,他深深體會到殖民主義的不合理,同時痛切省察家國滄桑的因由,「英國効地圖上同中國相距好遠,點解中國咁大,人口咁多,人地派幾隻船過嚟竟然可以打低我地,甚至要割讓香港?呢D問題,係不能不面對匯!」
今天新中國走過曲折,摸索出一條科學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叫人可喜,但追憶勝利背後,前人付出過代價,燃燒了青春,仍教他動容。自嘲花甲老翁的他,坦言自己到今日方領略到往昔一位老前輩的心情。
歷戰火前輩 喜見國家穩定
他又說,70年代初,20多歲的他當上記者,報館裡有一位50多歲的老前輩,一天到晚也勤力做事,對人總是笑嘻嘻的,後來有機會向這位前輩的女兒問個究竟,才恍然得知是經歷抗戰的啟發,「他在內地出生,經歷過抗日戰爭,後來採訪過內戰,見盡死亡、犧牲、傷痛,直到70年代初不再打仗,不再內戰,在香港生活有基本安定,國家有基本穩定,在鮮明對比下,他終日都如此Happy(開心)。」
曾德成引述了宋朝詩人陸游的名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他不是要在北定中原之時,要當官或有好待遇,而是單單見到這一天已經好開心。」
是責任,更是使命,曾德成坦言,一個人的出生時間地點並非個人的選擇,但走什麼道路卻是自己的選擇。今日,他見證了新中國建國60周年,取得如此成就,對曾德成來說就是很值得慶祝的盛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