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9月29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亦有可聞•遊中國現代文學館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9-29]     我要評論

夏智定

 金秋京華,喜氣盈天,遊覽了大部分首都市內名景後,作為一個香港作家,筆者更乘興一遊位於朝陽區文學館路四十五號的中國現代文學館。

 如今的中國現代文學館,為新館,其建築物外觀頗如江南庭院,視之既親切又典雅。步入主廳,迎面便是一代文豪魯迅的《野草.題辭》,那是氣勢很大的一段宣言般的文字,讀之令人文氣盪胸。此主廳內共展出七位文學大師的文章手稿和相關圖片。魯迅先生端坐寫作的塑像和他的書房造型位在廳中,四壁的玻璃窗內陳放著最早版本的魯迅全集(三十集版),這批封面均由魯迅生前設計的珍貴藏本,書頁雖呈陳舊並發黃,但在讀者面前仍不改其光輝。

 大廳左側的巴金生平展覽,也是文學館的主景之一,眼前能有這座我國第一家規模宏大的文學館,端賴巴金先生生前的奮呼發起和不懈努力。筆者十八年前曾以記者身份親自採訪過巴金老人,如今站在依照巴金老人生前神態塑造的銅雕頭像和手印銅模前,感慨不已。巴金老人一生著作等身,他反抗舊禮教、熱愛青年和一生追求真理的精神,永遠令人讚美。巴金生前曾將他榮獲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之證書珍若拱璧,故如今放大了的此幀證書和巴金身披紅白相間的博士袍的半身相,赫然展示在眼前並佔了很大的大廳展示空間。

 主廳內的另五位大師生平事跡和等身著作及珍貴相片,也同樣令參觀者與之心魂相接,如仰山斗。

 有趣的是,主廳階梯兩側立有兩隻高逾一人半的青花瓷瓶,那上面竟然密密麻麻地佈滿了數千名近、現代作家的親筆簽名,能燒製出如此集我國眾多文學作家姓名於瓶身上的青花瓷展品,也可見展館當局妙思之不凡。我好奇地在瓶身上尋找我們香港的作家,果見曾敏之、劉以鬯、金庸、犁青、陶然、王一桃等皆「瓶上有名」,不免為之欣然。當然,其實香港還有不少有影響的我所敬慕的作家和詩人,未見有載,但再思後也釋然,因為一個真正為時代和人類進步而奮鬥的作家或詩人,即使「瓶上無名」,其影響和光輝豈會受減?

 文學館二樓,其展品同樣精彩,那是百年來我國作家群的作品、文字手稿、相片、生平字畫等珍藏品的展示,在這裡,我第一次看到了中學時代曾讀過的《葉紫小說集》的作者葉紫本人的半身像,那是三十年代初所攝的相片呀。凝望著這位曾受魯迅提攜栽培的富有才華的青年作家的目光,我自肅然生敬。

 已故名作家們的書房,此時吸引了不少參觀者的目光,其中丁玲的書房可謂最簡陋,雖是方寸之間甚見逼仄,但這位著名女作家在其中竟創作出了多少名篇佳作呀。以歷史小說《李自成》名揚八十年代的著名作家姚雪垠,他生前的書房也可謂簡而雅,那掛在書桌上方的橫幅「無止境齋」四個楷書,依然閃閃生輝,令人深思而更添加對逝者生前之嚴謹筆耕生涯的敬重。

 走出中國文學館的大門前,我又重讀了鐫刻在大門口的巴金老人生前所題的文學寄語,深覺當代文學事業的發展和繁榮,對整個民族的人文精神建設是何等重要。我也在心中祝願文學界定將迎來百花齊放的春天,其燦爛和芬芳,無愧當世!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瓶頸」與國運 (2009-09-29)
古典瞬間•印文中的意趣 (2009-09-29) (圖)
豆棚閒話•何必辭學 (2009-09-29)
開卷有益•追尋最美校園的複雜歷史 (2009-09-29) (圖)
亦有可聞•遊中國現代文學館 (2009-09-29)
歷史與空間:西安與京都——傳統手工藝產業政策實行的思考 (2009-09-26) (圖)
中國文化中心文化講座資訊﹕ (2009-09-26)
豆棚閒話:蟹之亂談 (2009-09-26)
文化觀察:歷史的眼睛 (2009-09-26) (圖)
藝術網絡媒體的現狀與使命 (2009-09-26)
歷史與空間•「春橋體」何以乏人問津 (2009-09-23) (圖)
豆棚閒話•另一《己亥雜詩》 (2009-09-23)
開卷有益•書評:《決斷,鄧小平最後一次南行》 (2009-09-23) (圖)
古典瞬間•慈禧的閨蜜 (2009-09-23)
亦有可聞•從蘇軾的「意」談起 (2009-09-23)
歷史與空間•傷心容若悼妻詞 (2009-09-22)
人文世相•誰識當年鄭板橋 (2009-09-22)
亦有可聞•李清照詞中的幽會 (2009-09-22) (圖)
古典瞬間•古人「食蟹」經 (2009-09-22) (圖)
寫我遊心•二院點燈 (2009-09-22)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