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雖然1998年動議改革公務用車制度至今已十餘年,但全國的公車問題仍然未見解決。圖為南京的公車拍賣場。 資料圖片
晨 風
從1998年動議改革公務用車制度至今已有十幾年,中國的公務車(下稱公車)消費卻依然是吞噬納稅人錢的血口。
檔次升級
如今,公車數量比十年前更多,檔次更高。桑塔納一統天下的時代早已結束,各級政府高層公務員及實權派們都早開上奧迪、帕薩特等中高檔轎車,連寶馬、奔馳這樣中國的典型的「富人車」,也堂皇地入圍2009至2010年中央國家機關政府採購名單。雖然規定政府採購公務用車最低檔次已升級為25萬元人民幣,最高為45萬元人民幣,但許多地方政府的公務車標準都是就高不就低,不少早突破高線。無論地區貧富,看看各級政府機關大樓前的停車場,幾乎都是當地高檔豪華轎車最集中的地方。即使是在能源危機時代已被發達國家邊緣化的「油老虎」,也經常出現在中國地方政府的公務車行列中。
自中國進入汽車時代後,公務車的使用頻率更高、更瀟灑。公務車,成為更讓納稅人側目的特權消費。有民間統計披露,在某些時段北京公務車對交通擁堵的貢獻率已接近50%,證據就是奧運會等大活動封存公車時,北京馬路上交通明顯通暢很多。
年富力強的公務員早與時俱進地學會了開車,無論工作日還是節假日都瀟灑地開公車出行。就連公務員的三親六戚,也經常能跟着沾光。不會開車的高層公務員則依然要配有司機,北京的高檔樓堂館所門前都常有高檔公車候着接人。司機是離領導最近的群體,等候任務時司機在機關大樓裡打牌下棋聊天,享受着穩定而豐厚的福利待遇。養一個司機每年消耗財政支出至少5萬元人民幣,所以機關司機是公車改革的堅定反對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着車改的決策層。
並非局級以上才能配專車,各級地方政府中有權開公車的實權官員多如牛毛。從2006至2008年,重慶某區政府購置公務車及車輛運行費用花了6,017萬元!黑龍江一個貧困縣的縣直機關,竟花1,200萬元購買了幾十輛超標公務車。
並非國家機關才有公車特權,國企事業單位都有諸多公務用車(用國有資產購買和使用的汽車)。許多員工不過幾百人的單位,公務車就有幾十輛,中層以上領導人人有份,養一輛公車的年費用往往高過一個普通員工的年收入。
公車檔次攀高,公車使用費用也水漲船高。汽車使用費用愈來愈高的今天,普通百姓只在周末才捨得開車,開公車者卻毋須為高昂的養車費用煩心,更不關心油價幾何。反正汽油、修理、保養、停車、甚至違章罰款等等所有汽車使用費全都能報銷。公款開公車,成為不少單位管理層的最大福利。去北京各個加油站,都能看到持公費加油卡的特權者。
車補腐敗
以車補(交通補貼)替代公務用車的改革方案醞釀十多年後,陸續在一些政府部門實行。此方案雖然能節約一些財政支出,卻由此暴露出更大矛盾。最近杭州市政府的公車改革的車補方案中,局級的車補每月達2,600多元,比不少企業員工月收入都高,遭到媒體一片質疑。在遼寧遼陽市宏偉區,縣處級的當地書記和區長每月車補高達6,300元,年車補76,000元。弓長嶺區區委書記和區長,則從2008年4月開始,享受每年8萬元的車補。車改之後,區委書記、區長買奧迪A6僱司機,其他公務員學車開中高檔轎車。據說,車補金額是根據領導幹部購車養車的費用計算出來的。車改之前,弓長嶺區公車支出佔正常辦公費用的70%,車改頭一年,節約320萬元。這還被作為「成功經驗」宣傳。觸目驚心的公車巨額浪費,竟然成為車補額度的參照!有專家形容這樣的車改是「分贓」。
目前中國公務車約500萬輛以上,多數配有專用司機。公車私用不僅反映於領導出行,也反映在公車使用上假公濟私的任意揮霍。據專家測算,普通車輛每1萬公里的成本為8,215元,而政府車輛的同類開支卻是前者的六倍之多,達5萬多元。
沉重負擔
公務車消費早成為國家財政的沉重負擔。2008年政府採購公務車的金額已經達到8百億元。據官方公布數字顯示,2006年中國公務車消費的購車、用車、保養、司機工資福利開支共計6千億人民幣,而同年中國用於教育的開支為4181億元人民幣,國防開支為2838億元人民幣。2007年,政府在醫療、社會保障及就業福利上的總開支,也不過6千億元人民幣。
公車費用僅是中國公務消費升級的冰山一角,公務消費成為行政管理費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據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研究室特約研究員在央視《新聞1+1》節目中透露,中國的三公消費,公車、公費出國、公款吃喝總額已達一年9千億人民幣。據新華社公開披露的資料,2006年預算內行政管理費用佔財政總支出的18.73%,遠高於韓國的5.06%,法國的6.5%,日本的2.38%,英國的4.19%,加拿大的7.1%,美國的9.9%。
與此同時,政府財政開支中用於民生的開支比例極低且增長緩慢。據財政部公開披露,2007年政府在涉及百姓的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及就業福利上的開支約6千億人民幣,相當於財政部開支的15%,佔GDP的2.4%,13億人人均461元人民幣,相當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同年美國在以上三項開支上支出約15,000億美元,相當於聯邦政府總開支的61%,佔GDP的11.5%,3億美國人人均得5千美元,相當於美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8%。
他山之石
最近德國衛生部長因為涉嫌公車私用受到德國議會及預算委員會的質疑,德國納稅人聯合會主席指責她浪費了納稅人的錢,此事甚至影響了這位部長所在的社民黨競選活動。如果中國有這樣的監督,哪級政府還敢肆無忌憚地揮霍民脂民膏開豪華公務車?
國際通行的公務車配備遵循的標準有二,一是有利於提高工作效率,二是要為納稅人節省開支。在韓國、印度、德國等國家,政府官員都要帶頭開國產車,也絕沒有龐大的公務車消費。中國香港的15萬公務員,上下班也都基本依靠公共交通工具。香港政府的75個部門,只有6000多輛公務車,基本為7個重要服務部門使用。香港政府停車位很少,署長以下都只能乘公交車。
專家認為,公務消費暴露了中國公共財政體制不透明和無監督的機制缺陷。由於財政體制的漏洞,不少公款消費甚至來自部門私自截留的「小金庫」。
與內地財政支出的不透明相比,香港特區的財政預算詳細、清晰而透明,甚至細化到部門置座椅、更換燈泡,全部預算案都能在香港財政預算案網頁上查到。
如果監督機制透明而健全,想來沒人會為開公務車而影響自己的政治前途。不從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着手,公務用車改革也依然還是水中花鏡中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