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吳大秀
「流著少年脈搏,隨著一杯可樂,盡忘懷一切失落」1980年代,陳少琪為達明一派填過一首〈溜冰滾族〉,歌曲講述當年容易讓人學壞的「Roller場」人生百態,是新浪漫是電子音樂的年代…… 2009年,由童星變監製再到執導其處女作品《Whip It》,祖芭莉摩亞要講一個一向受制於媽媽的得州少女Bliss(《少女孕記》女主角愛倫比芝飾)在無意之間認識到Roller-Derby(其實有點像要打架的Roller速度賽),她決定了自己不再要贏什麼鄉村選美,她,要用自己的拳頭打出自己天地!用來代表她心中那團火的,難道就是Punk Rock?
看著OST的曲目就讓人感到興奮,夾雜著不同年代的另類音樂各路人馬:Tilly and The Wall、Ramones、The Raveonettes、38 Special、The Chordettes等等,這專輯就經已值回票價。這些單位的作品絕對能表達電影中Bliss那種「外表弱雞、內裡躁底」的心態,Hey,Punk Rock就是這樣子的,是用最簡單直接的曲式去爆出一團怒火!不過,問題也同時在這些Punk歌身上出現─因為曲式上簡單而重複,所以,聽眾就難以一次過去吸納一堆大同小異的樂曲,而整張專輯在一輪乾煎Punk Rock之下,也只有Jens Lekman、Dolly Parton幾個菍氣位……
說真的,我覺得愛倫比芝的演技的確不錯,可惜,她的演法好像沒有什麼變化,仍是停留在《少女孕記》那種「老人精」的感覺(尤其在《畸才家族》中的演出更讓人納悶),回到這齣《Whip It》的層面上,如果整個製作跟方向能夠更低成本、更indie一些的話,或許更能透出女主角Bliss那種個性─不是說芭莉摩亞執導不當,而是你真的不太感覺到她這位導演的「存在」。這種狀態能在OST上表現出來,因為,你聽著一堆大概為Punk Rock的曲,卻想不到(除了愛倫比芝那Smoky Eyes化妝外)為何Punk會是/該是這電影OST的核心主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