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 松
教育是人材培養,又具專業性。因此,辦教育須以學生為本,遵循正確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針。
以學生為本,就是要教育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因材施教,教學要求要適應學生的學習能力。正確的教育理念和方針主要是實行全人教育和啟發式教學。
香港教育若要獲得豐碩成果,不可拋棄上述的兩項要素。遺憾的是,近年教育日趨功利化,在頗大程度上屈從於家長的壓力,一個由家長主導教育的勢頭逐漸形成。
許多家長望子成龍心切,誤以為子女只要學好英文,就能他日考上大學,卻罔顧子女的學習能力。他們要求學校盡量採用英語授課,俾能提高子女的英文水平。教育局經過一番調查,斷定教學語言微調政策推出之後,能獲得眾多家長的支持,遂以「民意」為此政策護航,哪怕出現頗大的爭議,亦滿不在乎。這便是「家長主導教育」的先聲。
在「英文至上」的氣浪下,學校果然聞風而動。各資助中學不是打算開設英文班,便是要用盡那百分之二十五的英語授課的上限,似乎忘記了學生的承受力。教育局發言人對此的回應是「相信學校會作出專業判斷」。
這能令人相信嗎?須知學校均具有專業水準,卻不能按專業作出決策,乃因「家長」因素發揮了巨大的影響力。時至今日,你不盡量推行英語授課,你就難獲家長支持,生源隨即貧乏,學校怎能辦得下去?學校要生存,只好迎合家長需要,實行英語授課。
至於直資中學,反應更快。現已搶先開辦英文班,即使明知學生難以承受,也得照辦,反正是家長殷切需求,辦了再算。
「家長主導」由中學至小學,甚至滲進幼兒教育。據最新報道,本港不少幼稚園為了符合家長願望,竟讓稚童誦讀和抄寫艱深的中、英文生字,要稚童操練三語(粵語、英語和普通話)。到頭來三語固然未被掌握,還產生了語言障礙,不利於稚童的心智發展。
教育出現了上述的現象,不能不使人擔心,在家長巨大壓力下,辦學會力不從心,教學會受制於社會功利,教師會感到無奈,昔日的工作熱忱會逐漸冷卻。即使推行教育改革,實行「三三四」新學制,亦難以奏效。
誰令為之,孰令致之?人們不禁有此一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