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潤華
《孝經》乃儒家宣揚孝道之經典。其中一些盡孝的方法或已不適合新時代環境,但其內涵不變。「百善孝為先」,父母養育兒女、子女知恩思報乃人之常情。故「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然而時移世易,社會常見的現象是:當子女生病時,父母表現多是憂心重重,不分晝夜照顧;而當父母患病時,兒女對父母似乎不太關心,他們的「字典」中彷彿沒有「孝順父母」一詞的存在。正如古語所說:「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人心不古,「養兒防老」似有不合時宜之虞?
筆者幾十年前在香港一間茶樓看到一幅對聯:「同兒女來多,同父母來少」,真是世風日下的寫照。今時今日,戲院、百貨公司等公眾場所,年青父母和兒女一起「親子樂」的比比皆是;陪同年老父母逛街的非常罕見。傳媒也曾報道,一些發了達的青壯年人,自己身居豪宅、享受豪華生活,但對於高齡父母只是給予基本生活費,毫無感恩、孝順及回饋之心,令人感慨。
隨着醫學進步,現代人較以往更長壽,在此提醒高齡長者要備足養老儲備金,「積穀防饑」,免致老年末期生活無着,慘變「孤老」的下場。俗語道:「親身仔不如近身錢,近身錢不如取得便」。幾年前香港還實施遺產稅,一些長者為了避免交付遺產稅,把自己所有的財產轉讓給子女。當長者年老多病,這時想向子女取回部分金錢,卻遭推辭。因此,多留幾個「防身錢」是晚年生活的保障。
今時今日部分人家子女,不把父母養育之恩放在心上,認為父母在教育上的付出、金錢上的贈予是應盡的責任,無須感恩,覺得「父親養仔仔養仔」天經地義。
中國「孝經」、基督教《十誡》、佛教等不同宗教均奉勸世人應孝順父母。但現代青年人能做到的只佔少數。社會道德觀念下降,自私自利之心加重,令衛道者嘆息。古人常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完善自我。而時下部分青年人既然對父母不孝順,要他們愛國更從何談起?「祖國」,英文—Motherland是由母親Mother一詞演化而成,對於每個人來說,母親是神聖和崇高的!
「今日笑人老,他日也是老」,年華逝去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謹向當今青年、中年朋友提此忠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