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政府官員每年陪同黃熾森跑遍大小學校,因此結下深厚情誼。他指,政府共有12名局長,其中7人曾任職校長或教師,「教師團隊是他們最大的人才庫,教育亦一直是政府的最大開支。」黃熾森指出,當地政府對於發展經濟和教育同樣重視,態度從未有改變。在多年努力下,這個貧窮縣從「不適宜人類居住」到經濟規模不斷擴大,財政收入亦從2001年的2、3千萬元達至今年的1.5億元,並完成了270多所學校的重建工作。
以教育增鄉民競爭力
黃熾森介紹稱,麻栗坡所在的地域,曾被聯合國專家認定為不適宜人類居住,沒有條件讓人獲得生存和發展的機會。但由於這裡是邊境,按規定必須派人駐守,故居民不能移居。政府認為要改善居民生活,最重要是靠青年外出打工、匯錢回來支持家鄉發展,所以堅持學生不能失學,要靠教育水平增強就業競爭力。任教管理學系的黃熾森,亦認同他們的想法,並提到不少鄉鎮政府還在牆壁上刷出標語,例如「看山愁,看水愁,外出打工有奔頭」,鼓勵年輕人外出打工。
他指,今年縣政府的財政收入已達到1.5億元,「但是他們的預算更多,達到6億元,最大支出仍是教育。」據了解,縣政府從1980年代開始便陸續重建校舍,但限於資金不足,原本每年只能重建一至兩所,有時為節省資源還需將多所學校合併,現在已從400所減少至270多所。
30年間重建逾270校
黃熾森對此表示感嘆:「短短不到30年間,縣政府已經重建了270多所學校,在這麼窮的地方,真的很厲害!」他認識的一位教育局副局長,便是教師出身。這位局長指自己在學校時已參與校舍重建的工作,現在政府仍負責有關工作,至今已參與修建過200多所學校。「他這輩子都在建學校!」
黃熾森表示,現時該縣的校舍設施正在不斷追近東部地區的水平,其中當地最大的一所高中校舍重建費用便高達1億元。而他明年亦打算和朋友共同捐資30萬元,為一所學校修建一棟三層樓房。 ■本報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