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妮卡
美國《時代》周刊選出二十五項亞洲真實體驗,香港有三項上榜,包括:北角新光戲院觀賞粵劇、九龍塘參觀李小龍故居,和西灣河參觀香港電影資料館。
美國文化顯然深受荷里活文化所影響;上述三個選項,全與光影歷史有關。反觀歐洲人的取向,與美國截然不同。
英國《衛報》旗下的雜誌《星期》(The Week)介紹香港最佳旅遊景點,並非尖沙咀的星光大道、銅鑼灣的購物天堂和中環的華燈初上。當然,更沒有李小龍故居。
《星期》推崇的景點,是港島的石澳龍脊和大潭郊野公園;歐洲人喜愛自然景色,喜歡爬山。例如前港督衛奕信,他對香港的青山綠水讚不絕口。
衛奕信六十年代曾來香港大學讀中文,寄居灣仔一華人家庭兩年,對香港十分熟悉。記得一九八七年初,英政府宣佈衛奕信接替尤德任香港總督時,我在倫敦出席了衛奕信的記者會。當日他在記者會上滿面嚮往地向中外記者說,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像香港那樣,離開鬧市不用半個鐘頭,就可以到達風景迷人的山頭,欣賞大自然美景。
如今大潭郊野公園內有一條衛奕信徑,紀念喜歡行山的港督。
最近看了剛出版的《回望莊士敦》一書,這位末代皇帝溥儀的洋老師,曾經任職香港輔政司和港督私人秘書,也是行山發燒友。書中記述了莊士敦走遍中國名山,包括五台山、九華山和普陀山。
莊士敦留港期間,相信少不了走上那一座「離開鬧市不用半個鐘頭」的太平山吧?
英國人對香港群山情有所鍾,法國人則對香港的離島大感興趣。曾在巴黎經過一旅行社門外,看見介紹香港景點的圖片,竟是南丫島和長洲。群山和離島都是上天賜予,不像李小龍故居,需要花錢去打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