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狄嘉
套用《雙城記》卷首語,這是航空事業最光明的年代,這也是航空事業最黑暗的年代。
全球化趨勢促進工商文化交流、消除了地域關卡,人民往來旅遊與貨物運輸量都大幅增加,航空事業大有可為,前景一片光明。
可是,競爭激烈加上燃油價格大幅波動,亦使經營者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日子極不好過,歐洲一些歷史悠久,掛着國號國旗(卻不是國營)的航空公司,也落入異國商賈之手。為求生存,大型、小型航空公司交互兼併,成了航空公司的戰國年代。
最新一個經營困境典例是日本航空公司。連續虧蝕多時之後,急需外資施援,上演了兩間美國航空公司爭相「示好」,甚至同日分別招待記者,展示「爭寵」的手段。檯面上,暫時是「美國航空公司」佔優,願意投資十一億美元,比對手「三角洲航空」出價高八千萬。
這情景就好像古裝戲文,家道中落的千金小姐,面臨兩個暴發戶帶備黃金萬両上門求親。羞愧、尷尬,卻又十分無奈。
想當年,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航是世界頂尖公司,溫柔典雅的空姐服務、佳餚美酒空中餐,是商旅出門不二之選。「新航」、「國泰」群雄並起後,日航仍是區內優異分子。
日航之所以虧損至今日困境,兩大「病因」:首先,員工福利過於優厚,累積退休金額三千億日圓,管理層力求員工削減三成未獲同意;其二,日航雖於一九八七年脫離政府成為上市企業,日本地方政客仍然視其為國家資源,不斷要求開闢虧本航線,服務選區鄉村父老。
純粹在商言商的美資公司,入股日航成為生意伙伴,未必就可扭轉文化,說不定演出火星撞地球,不歡而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