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我們說了些什麼——一個新聞學教授的歷史回眸》
陳 明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趙振宇撰寫的新著《我們說了些什麼——一個新聞學教授的歷史回眸》最近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作者以一個新聞學教授的責任感,用紀實的方式,回眸了30年來中國民主進程中發生的重大變革。一代知識分子的思考、典型的新聞事件以及媒體對此的評論。書中涉及以下話題:「多提供講心裡話的地方」、「理論研究要敢於涉及政治問題」、「穩定是為了發展」、「也要重視程序的科學化」、「建立中國特色的獎勵學」、「今天,我們怎樣開會」、「誰來判斷有否新聞」、「數字摻假是權力腐敗」、「懺悔是善良者的專利」、「請為逝去的同胞下半旗」等。
講真話才有希望
書中有很多可謂言前人所未言,讓人耳目一新。如希望有關部門「多提供講心裡話的地方」。作者認為只有議論紛紛,政府才能擇善而從,只有提供更多更好的外部環境和條件,才可能形成議論紛紛的盛況。只有當我們的民族都關心,參與國家的事物,我們的民族才有希望,我國的國家才會振興。
有了講心裡話的地方,也要說好真話: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少講假話;在更多的時候,爭取講好真話。如何講真話,書中也給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利用大眾傳媒講真話。其二,在崗位上講好真話。其三,對當事人當面講真話。只有「鑼鼓對面敲」,真話講給當事人聽。其四,講真話要合法規合情理。真話就是心裡話,說了就痛快。但是,作為一種信息交流和傳播,說話者不能不考慮說話的效果。一旦到了大眾場所和大眾傳媒,說話者就不能不考慮自己的責任。
書中的一些觀點,如「為逝去的同胞下半旗」,「社會不能愧對英雄」,「人事檔案應當向本人開放」,「着力培養公民意識」等,表現了作者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擔當。「依法辦事」,「以事促法」是他一貫的主張,而上面幾點是他這種主張的體現。作者這些年來一直談到的如要加強問責制,保障《信息公開條例》的落實;修改《國旗法》,為普通公民下半旗;以及建設輿論環境,保證大家能夠講真話,給大家提供一個講真話的地方等。其中很多都涉及到國家法律法規。有了法律法規,就要依法辦事。
各界高度評價
趙振宇教授現任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評論研究中心主任、新聞學院新聞媒體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版《獎勵的科學與藝術》、《神奇的槓桿—激勵理論與方法》、《應用新聞論》、《與靈魂對話》、《現代新聞評論》、《新聞傳播策劃導論》等多部著作,2007年出版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成果《程序的監督與監督的程序》。《我們說了些什麼》出版之後,業界和學界給與此書很高的評價。新華社高級編輯徐兆榮評價說:「(該書)話題所及經濟、政治、心理、法律、新聞等理論與實踐的多個方面,可見思考寬、涉獵廣,且敢言說。這樣的思考文字能夠出版,表明社會的進步、民主的發展;作者的言說則表明他一直在思想、努力、行動……並再次證明了這個真理—我思,故我在。」雜文家鄢烈山認為:(本書)雖然寫的不是嚴格的30年言論自由和社會變革編年史,由於融入了自己的經歷和感悟,讓人讀來倍感真切;由於梳理了同代人及社會各界的求索軌跡,並上升到理論層面,對於「我們還要說些什麼」來推動中國的進步頗有啟迪價值。原華中理工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也對此書的出版表示衷心的祝賀,並指出,「反省是人類的最高智慧,而這種智慧在這本書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