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汝樺 房屋委員會主席
香港有大約二百萬人住在房屋委員會轄下的出租公屋,因應社會流動、人口增長等定律,每天都有居民搬入或遷出。但上星期牛頭角下h最後六戶搬離舊居所,卻有特別的意義,因為他們的搬遷,標誌茪@個橫跨二十與二十一世紀的大型公共房屋計劃——整體重建計劃——正式圓滿結束。
二十一年前,房屋委員會定出大規模的整體重建計劃,以改善公屋居民的生活環境及提高他們的生活質素。在此之前,雖然房委會都有不同類型的重建計劃,但在規模上就遠比不上這個整體重建計劃。整體重建計劃概括57個徙置大廈屋h以及前政府廉租屋h,分階段將它們改建成現代化的樓宇,受影響的居民,亦因此要遷離舊屋h。
重建規模最大的,是早年的慈雲山h群,當時共有五屋h,分別為慈正h、慈樂h、慈民h、慈愛h和慈安h,共有63座樓宇及80,000居民,拆卸行動分四期進行,由1989年起以八年時間完成,變身成現在的慈正h、慈樂h、慈民h、慈康h、慈愛苑和慈安苑。
從任何一個角度來看,整體重建計劃都是一項大工程。在數字上,它共涉及57個屋h,566座樓宇及近63萬公屋居民。房委會以五年為期和每年向前滾動的模式,分批將需要重建的舊屋h逐步拆卸,重建為新居住單位,為居民提供更佳的居住環境、更方便的設施,以及更好的社區服務。
整體重建計劃,涉及大量拆卸和建築工程,很自然地令我們聯想到鋼筋水泥等一些見得到及觸摸得到的硬件。但事實上,由於要拆卸的樓宇都是有居民居住的舊屋h,人的因素便成為房委會最關注的項目之一。
歸根究底,重建的目的是為改善公屋居民的生活環境,房委會當然要以人為本,因此居民的遷徙就成為重建的一項重要課題,能夠令居民順利搬離舊屋h,令原址可以交出作重建,直接影響重建計劃的進度與成效。
調遷一群已安居樂業的居民,牽涉一連串的工作,包括為居民登記,查證身份,最後安排新單位,絕對不是一件易事。尤其是一些年長的居民,他們已在舊屋h居住了幾十年,習慣了周圍的環境,對社區有歸屬感,鄰居相熟的面孔,給予他們安全感;要他們離開舊社區而面對新事物,的確不是易事,個別租戶抗拒搬遷,是可以理解的。正因如此,房委會在調遷安排上亦務求靈活,盡量滿足居民的訴求。
牛頭角下h的遷徙,就是房委會以人為本的一個最好例子。房委會將牛頭角上h定為牛頭角下h(二區)居民的接收屋h,解決了居民要在一個全新環境重頭開始的問題。再者,房委會亦本茈H客為本的精神,諮詢受影響居民就牛頭角上h的設計的意見,並落實多項居民的建議。
雖然我們都懷念牛頭角下h過去的日子,街坊之間的鄰里情,一景一物,都令人難捨難離,但我相信居民搬入牛頭角上h後,會很快體驗到新屋h的方便,新屋h是為他們設計,為他們建造的。
牛頭角下h分為一區和二區,一區的居民早於2003年已全部遷出,二區約9千名居民的搬遷行動於今年五月開始,其中百分之八十都是入住牛上,其餘百分之二十則搬往其他屋h。隨茪W星期最後一批居民的搬出,牛下的離場行動亦告完成。
牛頭角下h的重建工程,部分已經在一區原址動工,至於在二區的工程,很快便可開始,除了會興建新公屋外,亦會加入社區設施,為居民提供服務。
牛頭角下h的故事,帶出了整體重建計劃的精粹之處,就是以人為本。過去二十年,工程一項接一項,目的都只有一個,就是改善公屋居民的居住環境,令他們可以安居樂業,為香港締造穩定繁榮。
公屋整體重建計劃得以完滿結束,是房屋署員工多年辛勞的成果,他們的努力絕對值得肯定;而房委會多位前任主席、離任及現任委員,他們都對重建計劃提出寶貴的意見和賦予全力的支持,我謹此向他們表達衷心的謝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