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淑賢
今期(三月一日)《財富》雜誌有好文章。有篇訪問聯儲局前主席格林斯潘,談到二○○八年的金融海嘯。一如所料,格老為他領導了廿年的聯儲局辯護,指聯儲局並非罪魁禍首。不過,他承認看漏眼的,是他六十年來一直深信不疑的self-interest(利己)這自動調節機制,在今次海嘯完全失效,否則一眾大行如美林、花旗、雷曼等,就不會罔顧自己的利益,繼續參與美國房地產泡沫的融資借貸。
這是很有趣的一點,看過他「前海嘯」出版的自傳The Age of Turbulence的讀者,可以前後參照。格老還表示打算短期內發表一篇萬多字的長文,解釋他怎樣看金融海嘯和自己的角色。無論你喜不喜歡他,或者在海嘯中有否損失,這都很令人期待。
今期還有專輯談The Future of Reading,即在互聯網的世界,報紙雜誌書本等傳統印刷媒體,應該以怎樣的商業模式營運才有前景。本來這些討論都已無甚新意,不過最近因為亞馬遜的電子書Kindle大熱,蘋果又推出了板型電腦iPad,各供應商都摩拳擦掌要推出電子書搶灘,閱讀的前景又成為焦點。
《財富》專輯的作者認為,閱讀還是大有前途的,因為互聯網的主要功能只是搜尋,不是深度閱讀,而多數人在一個網站上停留,其實都不足兩分鐘。不過今後的閱讀方式,會由純文字擴闊為文字、音像和短片的彈性組合。即是說一般人的閱讀經驗,正在快速改變中。
專輯還訪問了新舊媒體的負責人,最有趣的是維基百科創辦人Jimmy Wales,他認為目前網上媒體免費和收費內容並存的混合模式,對消費者來說是有效的,因此應會繼續存在。他也指出,只要把付款的方式簡化,消費者是願意付錢買內容的。他舉例:《紐約時報》本可在網上免費看,但他因為喜歡Kindle的閱讀模式,所以在Kindle上訂閱,而他以前卻從未付錢買過《紐約時報》!我作為Kindle 的粉絲,極之同意,容後再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