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二千多年的帝制,但軍政大權很快又落到袁世凱(1859-1916)手上。資料圖片
馮 磊
近日在網上閒逛,見到別人引用了一則蔣志清加入中華革命黨的誓約。
誓言如下:「立誓人蔣志清為救中國危亡,拯生民困苦,願犧牲一己之生命自由權利,附從孫先生再舉革命,務達民權民生兩目的,並創設五權憲法,使政治修明,民生樂利,操國基於鞏固,維世界之和平,特誠謹矢誓如左:(一) 實行宗旨。(二) 服從命令。(三) 盡忠職務。(四) 嚴守秘密。(五) 誓共死生。從茲永守此約,至死不渝,如有二心,甘受極刑。」
這裡的蔣志清,就是蔣介石。
孫中山重組中華革命黨,是在宋教仁被刺之後。據歷史學家唐德剛說,「二次革命」失敗以後,孫中山遠走日本。在日本創立中華革命黨。孫中山創立的這個政黨,究竟是什麼性質呢?從蔣介石的誓約可以看出,其中有些語句非常扎眼:「犧牲一己生命之權利」、「附從」、如違約則「甘受極刑」。
不少人後來說,孫的這個政黨,其實是一個極權的組織。
事實也是如此。實際上後來這個小黨並沒有什麼多大的作為。即使是孫先生的左膀右臂,如汪精衛、李烈鈞,蔡元培等人,也對此不以為然。至於原因,想來不外乎民主雖然不成,但寡頭政治更不合人心罷了。
1914年12月29日,在袁世凱的操縱下,一個名為《修正大總統選舉法》的文件出台了。這就是後來袁當選為中華民國正式大總統的法律文件。其部分內容如下:
「第一條 有中華民國國籍之男子,完全享有公權。年滿四十以上,並居住國內二十年以上者,有被選舉為大總統資格。
第二條 大總統任期十年,得連任。
第三條,每屆行大總統選舉時,大總統代表民意,依第一條所定,敬謹推薦有被選舉為大總統資格者三人。……」
這裡,「大總統任期十年,得連任」,顯然就是終身總統了。至於新任總統的選舉辦法,則可以看第三條。該條規定,老總統去世之後,新總統誕生的辦法是「大總統代表民意」進行推薦。也就是說,總統的換屆不必依靠票決,僅僅取決於前總統的推薦。
尤其耐人尋味的是,新總統產生的具體做法,竟然是仿傚歷代王朝的皇儲選擇辦法,「密儲金匱」於總統府。等老總統死了,再拆開盒子來看。由此,袁就可以將總統的大位傳給任何一個人了。這裡當然包括他的兒子。
但是,即使有了這部《修正大總統選舉法》,即使是袁世凱解散了國會。他還是不滿足。後來就有了洪憲皇帝登基的鬧劇。
袁世凱最終選擇做皇帝,今天看來,恐怕不能純粹說是他個人的想法。唐德剛在《袁氏當國》裡講到,楊度等人為代表的「籌安會」要求袁做皇帝的倡議一出,天下響應。幾乎各省督撫都聲明贊同。他們聯名起來,通電全國。至於各路請願團要求老袁登基,那就更不要說了。相形之下,反而是袁世凱的老部下馮國璋的反對意見顯得勢單力孤。
這裡,恐怕與民眾對共和的失望有關。
清朝末年,儘管在國際上連連敗北,但是局勢較為安定。到了民國,折騰來折騰去,搞得人心惶惶,反而促生了民怨。這樣,「共和不如立憲」的說法就不脛而走了。袁世凱不是個傻子,面對各國列強,他首先考慮的是自己手中的籌碼。如果立憲可以集權,他為什麼不可以採取立憲的做法?所以,這個政客最終選擇了做皇帝而不是終身總統。
袁世凱如此,孫中山的感受想來也差不多。
在美國餐館刷盤子的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後回到祖國,馬上得到朝野的強烈歡呼。並且,順利就任臨時大總統。但是,手中沒有任何實力的孫中山,空有報國的願望而無施政的實力。最後,臨時總統做不成,就做了袁世凱手下的一個鐵路督辦。
在現實面前碰壁的中山先生,意識到必須有一個團結的政黨和一支強大的軍隊才能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這樣,「二次革命」後,他就開始組建忠於個人和忠於領袖的政治組織。
後來的形勢發展,與孫的初衷相悖。他的想法,響應者寥寥。至於袁世凱的獨裁夢,則玩了八十多天就失敗了。袁世凱死後,其家人守靈期間,一時哄傳出段祺瑞要來鬧場,全家人頓時惶惶不可終日。他的獨裁夢不得人心,由此可見一斑。
孫中山的極權組織和袁世凱的皇帝夢想,出發點當然是不同的。但是,思路和手段確實如此的相似。這一點,不能不讓人感慨再三。這兩位清末民初的大人物,一個是領袖,一個是梟雄。面對艱難複雜的時局,作出的竟是同樣的選擇,最後其主張又同樣受到冷遇。其間內裡的緣故,讀者自然心知肚明。
孫中山沒有做成的,後來由蔣介石完成了。蔣介石的「一個主義,一個政黨,一個領袖」,不也是中華革命黨的翻版嗎?至於他的成功秘訣,則首先在於緊緊捏住了軍權,後來又實行特務政治的結果罷了。
這,就是人人厭惡的寡頭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