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凌鋒(左)和盧燕(右)
文:朗天
由王全安(前作《圖雅的婚事》)執導,盧燕與凌鋒主演的《團圓》日前揚威柏林影展,除應邀作開幕放映,還勇奪最佳劇本銀熊獎,甚為矚目。
中國電影海外獲獎,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即被視為政治意義重於藝術價值。《團圓》描寫台灣老兵回鄉與妻團聚,桃花尚非依舊,人面豈免全非?裡面兩岸分裂又重合的統戰意味不能說沒有,但勝在着墨放在普遍人性和人文關懷,兩名老戲骨演來又含蓄動人,討人歡喜自不足怪。
近年華語片喜歡集齊兩岸三地台前幕後人員,其中固然有市場上的考慮,但也有大中華共匯的(政治/文化)象徵意義。《團圓》的凌鋒來自台灣,莫小奇來自內地,盧燕則是旅美華人,老香港極為熟悉的實力派演員。
必須強調老香港的原因是,祭出「盧燕」二字,今天的「80後」觀眾已可能露出迷惘眼神,不知所指。年輕的話劇觀眾反倒可能對《德齡與慈禧》裡的慈禧太后有點印象(飾演慈禧太后次數最多的華人演員並非劉曉慶,該是盧燕,《傾國傾城》、《瀛台泣血》、《末代皇帝溥儀》裡,她都被委派慈禧的角色)。但如果跟他們說起本地影評人嘉譽極濃的《董夫人》(導演唐書旋),一切議論都可能注定如泥牛入海。
盧燕雖然已年逾八旬,但近年仍經常在港片和荷里活大片亮相,非常活躍。前者有《姨媽的後現代生活》(被斯琴高娃「殺」了貓的上海老太太)、《男兒本色》(房祖名的祖母);後者則是《2012末日預言》(西藏嬤嬤)。
最近找來盧燕的第一部西片《山路》(The Mountain Road,1960)的片段來看,別有一番滋味。片中她與占士史釗活這個中日戰爭期間奉命到中國阻止日軍推進的美軍工程師大演對手戲,說那是戰爭片不如說是探討文化衝突甚或反戰的作品。中國人的悲歌,中外各處真的彈唱了好數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