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位於芝加哥市中心戴利廣場的「畢卡索」雕塑。司徒一凡 攝
司徒一凡
對於從事建築的專業人士來講,芝加哥是一生中必須到訪的城市之一。兩年前,筆者在去蒙特利爾的途中,有大半天時間需在芝加哥等候轉機,便藉此機會由機場乘搭地鐵來到市中心,隨意散步遊覽,欣賞坐落在這裡的各類建築和雕塑,了卻多年來的心願。
芝加哥的城市發展歷史決定了其在世界建築史上的獨特地位。1871年,芝加哥遭遇一場大火,焚毀了全城三分之一的建築物,其中位於密歇根大道北端的一座水塔卻奇跡般地得以保存,成為見證此次火災的歷史建築。災後城市的迅速重建,吸引了大批來自各地的建築從業人員,其中包括許多現代主義建築師和美國建築大師賴特等人。這場大火亦燒掉了昔日傳統古典建築的歷史「包袱」,使得芝加哥可以很快接受現代主義建築理念,於是這裡便誕生了世界第一棟採用鋼結構建造的摩天大樓,為芝加哥日後蛻變成「世界建築之都」奠定基礎。
現在的芝加哥市內,既保存着早期傳統式樣的歐洲古典建築,又有巍峨壯觀的現代摩天大樓,加上各種形狀新奇、色彩多變的街頭雕塑的點綴,使整個城市成為一個超級建築藝術博物館。在市中心盧普區西華盛頓街五十號的戴利廣場,筆者見到有一座造型奇特的金屬雕塑屹立在戴利中心前,它就是藝術大師畢卡索著名的未命名作品,當地人則直接稱之為「畢卡索」。雕塑高十五米餘(約五十英尺),重達一百六十二噸,於1967年8月15日落成。當日曾有數千人聚集在這裡,共同見證這座芝加哥市中心最早的大型戶外公共藝術品揭幕。
據介紹,畢卡索應邀於1965年完成一米(約四十二英寸)高的青銅雕塑模型(現陳列於芝加哥藝術學院),1966年定稿,隨後交由美國鋼鐵公司屬下的美國橋樑公司用耐候鋼(Cor-TenSteel)製作。耐候鋼是一種合金鋼,在室外曝露幾年後能在表面形成一層較密實的鏽層,並生成美麗的紅鏽色,因而不需要塗油漆保護。戴利中心的建築也使用同種鋼材。建造雕塑的總費用為三十五萬多美元,主要由三個基金會提供,畢卡索後來拒絕接受支付給他的十萬美元創作費,表示將此雕塑送給他從未到過的芝加哥。他在1966年的一封信中寫道:「我把這件作品及其複製權作為禮物,通過交予公共建設委員會而使之屬於芝加哥人民。」但是,當時有不少芝加哥人對此並不領情,因為他們所熟悉的街頭雕塑都是寫實的人物造型,一時無法接受這種奇形怪狀的抽象派雕塑。《芝加哥論壇報》在報道雕塑揭幕典禮的消息時,便以「令人費解的雕塑揭幕,改變了公共藝術景觀」為標題。而《時代》雜誌則質疑雕塑「是一隻鳥,一個女人,一頭阿富汗獵犬,一隻猿猴,一個殘酷的騙局,一個共產主義陰謀,還是超人?」更有人向市議會提議,要將這座「女人和狗混合體」的雕塑移走,在原址樹立一座名人雕像。還是芝加哥市長戴利有遠見,他認為這是城市活力的自由表達,並在揭幕典禮致詞時說:「這座雕塑今天對我們來說是陌生的,但明天就會熟悉它。」
儘管畢卡索並未解釋過這座雕塑所要表現或象徵的是什麼,但據畢卡索的孫子2004年接受《芝加哥太陽報》採訪時稱,雕塑是因一位名叫琳蒂婭.考比(Lydia Corbett)的法國女孩而得到靈感的。1954年,十九歲的考比陪男朋友給畢卡索送傢具,她梳得高高的馬尾辮和長長的脖子給畢卡索留下深刻印象,以後畢卡索為她畫了許多肖像,並以此創作了四十多件作品,其中包括《說不的女孩》,反映出他們之間柏拉圖式的關係。從某些角度看,雕塑對稱、流暢、柔和的曲線確實給人一種很女性化的感覺。有人也認為雕塑表現的是一隻狒狒,主要因為其上有緊鄰的雙眼和外露的鼻孔。另外,畢卡索當年製作雕塑模型時,也確實稱它為「狒狒頭」。還有許多人從與狗極為相似的細長的臉和飄動的毛髮分析,覺得雕塑應該是一隻阿富汗獵犬的立體派代表作。其他人認為雕塑的線條和角度都充滿強烈的畢卡索立體派風格,是一種抽象的表達,每個人都應該尊重它。而當地華人則視之為一隻鳳凰,象徵芝加哥經過火災如「鳳凰涅槃」得以重生,而「有鳳來儀」更是吉祥如意。總之,這座雕塑是如此妙不可言,它帶着畢卡索慣有的幽默,任由你自由想像並為它命名。
「畢卡索」雕塑也成為其他雕塑家的創作靈感。很多人都認為,它標誌着芝加哥現代藝術的開端,並促進了後來一百多件藝術品在盧普區落戶。現在,雕塑所在的戴利廣場早已成為芝加哥人熟知的聚會地點,在不同的季節和時間,這裡總有音樂表演、農產品市集和其他活動舉行。芝加哥人還經常因不同的假日、落成紀念日和體育活動而為雕塑戴上一頂相應主題的大帽子,相當趣致。它是市民和世界各地遊客公認的芝加哥城市象徵和著名地標之一,人們可從中充分了解並體驗這座城市的性格、歷史與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