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杜
自「西九」請到鬼佬當政,一切像漸上軌道,開始做點事,如近月大力推介京劇崑劇,羅家英、阮兆輝等有心人亦着力發掘鑽研《香山大賀壽》、《六郎罪子》等古本粵劇,但正如老友「文斗」陶傑所言,戲曲,必定衰微,因為戲曲,這閒逸年代之閒逸藝術早已完成它的歷史使命。
正如廣東人此「華南文化地」最優美、最有品賞價值的粵曲,早三五年間,突然迴光返照掀起過一陣熱潮,師奶名媛時髦小姐美女都要學粵曲,自三五年前起「曲社」、「曲會」如雨後春筍,一下子琴師曲師搶手至斷市,不少廣東業者匆匆申請來港充場,不少名媛結隊每周上深圳、廣州請名師操曲。興旺過三兩年,如今,又趨沉寂了。簡單得很,正如一台粵劇要演三五小時一樣,不切合這個電腦火箭時代之歷史頻率需要,當然就「滾水淥豬腸」——越玩越縮了。
唱流行曲還可以靠天生姣好之喉腔,多操幾次卡拉OK,就可以上口表演,粵曲和京崑曲一樣,沒有天才唱腔加五、七年之操唱功力,識咬字難丁板,沒有文化底蘊音律修養,根本難成曲調,連講句獨白也𡦃𡦃啞口,如此難見世面的東西,還會有多少人埋頭苦練?
粵曲是始於糜時(糜爛的時代),繁於亂世(列強侵華民初革命之大亂世紀),溺於盛世(三十至五十年代中國大勢初定),沒於時代(國共大戰至共產黨立國)。民初之時風調雨順,城市閒人愛聚賭吹鴉片,青樓嫖妓徵歌逐色,雛妓欠色者,妓寨培養她們唱曲(稱「琵琶仔」),嫖妓吹大煙者喜有伶人在旁唱奏助興,是為粵曲「女伶」之興起,有別於上台有武功排場的「做大戲」,但一樣被列入為「戲子」。
亂世之時(民初革命戰時)女伶最興旺,什麼四六平喉、四大子喉都出於那年代,唱至廣東各城鎮所有酒樓飯店都有「曲座」、「樂府」,但如斯曲壇旺勢只維持了二、三十年,四、五十年代後便漸沉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