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淑賢
七十年代的涼茶舖,比現在任何食肆都有特色,而且是真正的社區聚腳點。我怎知道?因為有個中學同學,家在紅磡開涼茶舖,前舖後居。我們住附近,三天兩頭就去「蒲」,跟她全家混得很熟,完全看到涼茶舖台前幕後如何運作。
首先要講講涼茶舖,除了有檯婣卡位,可以喝廿四味蔗汁火麻仁,吃紮蹄蘿蔔糕和齋叉燒齋滷味之外,還有甚麼好玩的地方。在一般人家裡零娛樂的日子,涼茶舖的最大吸引是有電視看(當然是黑白的),有些還有麗的呼聲收音機可聽。第二個吸引,是時髦的座地點唱機,外殼色彩繽紛,裡面垂直插了各式四十五轉唱片。放一元下去,按個鈕,你挑的唱片就會輕輕放在唱盤上,整個涼茶舖馬上響起你最喜歡的流行曲。一個本來最老土的場,突然充滿時尚浪漫。
當時最多人點的,是大熱電影《仙樂飄飄處處聞》的插曲,或者cha cha音樂,和貓王的歌。其實那時我們只是初中女生,只敢點和聽,哪敢公然出來跳舞?但見到有人點了歌,又出來檯婣之間跳舞,就覺得特興奮。試想想,一個像翠華的地方,雖然小一點,樸素一點,吃的喝的也簡單得多,但如果可以點歌,可以隨興之所至出來跳part舞,不是比青年中心好玩得多嗎,也未聽過有人因為上涼茶舖而學壞的。
幕後的經營,又是另一回事。涼茶舖是家庭作業,全是體力勞動,十分辛苦。舖頭生意可以維持下去,同學的媽媽居功至偉,她基本是從朝到晚手不停,還未計煮飯和家務。至於同學和她妹妹,也要幫手收銀、招呼客人、剪滷味。而他爸爸和弟弟,因為是潮州人,都不用做甚麼,在舖面坐坐而已。我們當時已看不起她爸爸,覺得潮州人太重男輕女。我們還不識趣,總要聖誕節在涼茶舖張羅,做沙律或者馬豆糕,拿回學校開派對,其實還是麻煩了她媽媽。伯母,對不起!
而這一切,都已隨著時代過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