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狄嘉
有一條消息,在內地傳媒網頁上看到,中國作東道,在貴州的貴陽舉行了東盟國家教育部長會議,促進教育交流。香港媒體例牌沒有採用,本地同業們取材的角度是越發遷就市場,視野越發狹窄了。
會談觸及極為具體項目,並非只是喝喝茶、彼此交換幾個教授學者、辦個大、中學生康樂營那麼簡單。
譬如說,大學教材的共通、大學學位的互相承認、本科生的學分延續和轉移等。後者影響尤其深遠,一旦成立普遍機制,在中國和東盟區域內流行,就等如打開了一個規模無比的人才庫,造益千秋萬世。
歐洲自有歷史以來,都不曾是一個大一統國家,可是,眾多民族有個共通點,都以自己身為歐洲人為榮,認為歐洲高人一等,其餘各洲次之又次。
歐洲歷史本身是一本戰爭史,沒有連續幾年可以是全洲全無戰火、真正和平的。可是,歐洲人在文化、教育方面卻是相通、相容,幾種主要文字有著不少相似字根。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跨境受教育已源遠流長,能通兩國語言以上者極為普遍。
回顧亞洲,情況迥異,中、日、韓幾國文化水平高的還稍好一點,東南亞地區能通外語、曉外國文化的人是少之又少。地理隔閡阻礙教育交流、文化傳播,當然是主要原因。
所以,一旦區內社會領袖突破民族、地域框架,開放教育機制,與區內鄰伴共享,甚至共用人才,發展潛力無從量計。
印尼、越南、菲律賓、孟加拉等國家,資源豐厚,卻是發展滯後,很多港人不把他們放在眼內。獨具慧眼預見中俄印巴四國經濟突飛猛進、創造「金磚四國」這個名詞的財經高手,新近又創一個「 Next 11」,上述四國包含在內。
走漏了「金磚四國」投資機會的人,這次不要走寶,把眼光看遠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