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作為富裕、自由的國際城市,名店處處的香港摩登有餘,但風格欠奉,創意天馬行空,唯欠缺堅持下去的一種時尚態度。因為富裕,消費無需講究;因為自由,競爭得眼花繚亂。
記得二零零零年以前,香港時裝設計師協會每年都有一個會員作品聯展兼舞會,並選出當年的「最佳衣著人士」,頗具權威性,結果往往是翌日報紙副刊的頭條;但如今,該活動已陸續被其他類似的頒獎禮取代,而且往往由媒體自己主辦,更巧立名目,像分配似的,互送高帽,獎勵成為經商手段。
本港有多家土產時裝品牌,從形象到業績都不錯,但跟歐美知名品牌不同的是,本港時裝品牌以老闆的口味或心情為依歸,設計師只是陪襯角色,而且頻繁換人。
我就多次聽到曾在一家知名公司工作過的幾位設計師發牢騷說,他們只是技工,創意常被老闆改得面目全非;在時裝秀上,出來謝幕的不是設計師,而是老闆或老闆娘。
其實,就像日本在八十年代有多家財團收購或入股歐洲時裝品牌,香港的商家也早在兩千年開始收購歐美品牌或投資於這些品牌,但或出於生意上的考慮或創作上的需要,投資者都以低姿態經營;典型者包括每年都在米蘭時裝周舉行時裝秀的Anteprima,它的設計師是日裔的荻野泉(Izumi Ogino),品牌投資者為其丈夫荻野正明和另一本港商人,但荻野夫婦定居香港數十年,算是香港人。
不過,由荻野泉負責設計的這個品牌的確以米蘭為創作基地,荻野泉也常駐那裡,不為甚麼,因為他們覺得那裡有創作的氛圍,所以,在品牌介紹上說,是一九九三年在米蘭成立也正確,一般人把它視為意大利品牌也正常。
在其他層面如飲食、地產上,香港品牌響噹噹,但在時尚層面上,本地時尚產業經營者似乎欠一點自信。作為時尚之都,香港有接納並吸引外來優質品牌的胸襟和條件,但在對待或刺激本土創意上,仍待加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