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耀
幾年前因工作關係常到廣州,深感東站左手邊那幾幢「爛尾樓」非常礙眼。隨著經濟急速發展,加上政府亦盡力理清業權,那些只得一個骨架的建築物開始逐一消失。留意天河發展的港人常會說,過去一大片菜田,想不到十多年間有如此鋪天蓋地的改變。天河以東的工廠及菜田亦因為迎接新世紀大廣州的來臨,進入拆遷重整。以最近天河區新塘城中村整體改造為例,此次改造由政府保底。有說是次拆遷成本接近四十六億元,戶戶村民都將成為百萬富翁,最多的一戶賠償會超過五千萬元。
從表面看來,賠償拆遷也是合情合理的做法,對居民而言總好過要像釘子戶般與拆遷部門對抗周旋,畢竟這並不是社會主義下成長的固有觀念。於政府部門而言,誰想要造成新聞鏡頭底下,暴力拆遷侵害百姓權益的不良印象?反正是公家的錢,最理想是能夠在友善良好的氣氛下和氣收場。
只不過和氣收場本身也有著它的「壞」影響。未來起碼有兩大極傷腦筋的問題要解決。所謂人比人比死人,往後收地,居民必定以最後的最高賠償價作參考,期待一朝被看中改造就可以由一窮二白變成大富大貴。這種多少帶有投機性的商業活動,因為財富來得太快、太容易,令傳統農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受到極大衝擊。再者羊毛必然出在羊身上,高價收地結果必然是地價趨高,通脹上升。在過程中拿到經濟利益的固然或許會因此而得到生活改善,但依然在貧窮邊緣的一群又將會面對如何一個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