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耀
相對於亞運會的消息,亞運城作為地產項目的報道似乎更勝一籌。零七年動工,佔地近二百六十四萬平方米的廣州亞運城,面積比整個深圳蛇口還大。零九年底以二百五十五億人民幣,創出當年中國土地拍賣最高成交價。當時政府官員已不諱言:亞運城不只「為比賽而生」,更重要的是將成為廣州新城的啟動區。待亞運落幕,整個擁有百分之五十五綠化率的亞運城將搖身一變成為淘金的地產項目,一個購物、餐飲、娛樂、醫療、中小學等設施一應俱全的規劃社區轉換成合共八千個商品房出售。媒體村是小公寓;選手村是兩房或三房兩廳的九十至一百二十平方米住宅單位;職員宿舍則改成一百二十平方米以上的大戶型單位應市。偌大的一片土地只提供八千個單位,居住環境無疑質優。眼看未來大廣州市的發展,亞運城該有不錯的地理優勢。
利用BTO模式(build建設-transfer移交-operate運營)來推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城市地產發展,在內地依然是新鮮事物。這安排在資本主義社會並不鮮見,過去的大型運動會均利用過類似的模式,只不過今回的規模特大。一旦成功可預期必定如野火燎原,遍地開花。開宗明義以地產項目帶動運動及城市發展原無不妥,只要過程公開透明,利益分配合理地在陽光底下進行即可。猶抱琵琶半遮面才可惡。
不過官商合作也不一定是萬試靈丹,近日又再成為討論熱話的兩條過海隧道,籌建安排上採用BOT形式,因地理位置、收費水平不同,引致流量失衡的諸多問題,於經濟利益及政治上,市民及特區政府均可說是得不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