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特區政府終於出手打擊樓市短炒,包括引入額外印花稅,並把按揭成數上限減低等。輿論認為,政府大幅增加炒樓稅,不僅加重炒賣成本,對打擊樓市炒風有立竿見影作用,而且提高了置業人士的資金要求,確保置業人士有能力應付樓市突變,有利樓市健康發展。雖然打擊炒樓措施能否有效穩定樓市尚有待觀察,但此舉已向市場傳達出政府壓抑樓市泡沫的決心。假如措施在推行後效果不彰,當局應繼續推出新的穩定樓市措施,及早化解泡沫爆破風險。
《香港經濟日報》社評:打擊炒樓收效 熱錢威脅未退
《香港經濟日報》發表社評認為,「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得來不易,堅持不實行資本管制有實際需要,惟那意味即使遏樓市泡沫措施收效,湧港熱錢很可能只是改投本港其他資產市場,將令其他環節的泡沫吹得更大。例如,資金可能湧向寫字樓與工商舖位,推高租金進而增加本港營商成本,港府須密切留意並審慎考慮,應否將短期交易印花稅伸延至工商物業市場。更可能受到資金衝擊的是港股市場。港府認為股市不像樓市那樣直接影響民生,對資金亦有遠為深廣的容納量,故未有意圖對港股實行遏泡沫措施。此大方向正確,但不代表港府可袖手觀望。」
《頭條日報》社評:樓市短炒收斂 有利用家置業
《頭條日報》發表社評認為,「目前為止,當局的招數主要針對短期炒賣,未有提出打壓買樓投資,反映當局仍然重視物業作為市民保值和儲藏財富的作用。香港無論巨富抑或中產小康,一向熱衷置業,一旦樓市不振,對經濟和消費是嚴重打擊,相信這是政府今次沒有把矛頭指向普羅業主的原因。……當局打擊炒家,對有心買樓的用家,影響主要來自心理,不過炒風收斂,對用家來說,等於增加了上車入市的機會。」
《明報》社評:政府重鎚可冷卻炒風 未扭轉樓價必升預期
《明報》發表社評認為,「政府宣布徵收樓宇買賣額外印花稅,金融管理局收緊800萬元以上樓宇按揭,這兩項措施,增加了炒賣成本和風險,相信樓市炒家會暫時卻步,措施可以收到冷卻樓市炒風的效果;不過,政府在土地供應取態保守,中長期樓宇供應仍然緊絀,整體樓市供求緊張的格局並未改變。所以,政府昨日的措施,只是治標之策,未能扭轉市民對『樓價必升』的預期;在熱錢充斥,通脹飆升,市民尋求資產保值驅動下,即使樓市淡靜一段時期,樓價再上升的動力依然存在。」
《成報》社評:鐵腕打擊炒風 確保樓市穩定
《成報》發表社評認為,「這次政府『突然』推出打壓樓市炒風狠招,看來是及時及必要的,對炒樓的人士可謂招招到肉,相信對穩定樓市起到積極作用。收緊按揭成數和加徵印花稅措施主要是針對炒家,目的是增加炒樓成本,以遏止炒風推高樓價的負面作用;而這兩項措施對真正的買家料不會造成影響,相信在短期內,樓市交投或會減少,但可有效穩定樓價,讓真正有需要的市民對置業恢復信心。」
《信報》社評:非常時期惟有以非常手法應付炒風
《信報》發表社評認為,「在『正常』情況下,香港應付樓市不外乎幾招,一方面增加供應,另一方面調高樓揭比率,防止銀行出現大筆壞賬,其他可做的不多,因為按照經濟循環的規律,各國政府都會以加息壓抑過熱的經濟,本地跟隨外圍逐步調高利率,炒家和供樓者『不勝負荷』,到了經濟活動因利率上揚而降溫之際,樓市炒風也就自然收斂。可是現在的情況跟過去截然不同,即使熱錢四出興風,但美國和其他發達國的經濟仍然奄奄一息,央行即使面對過度寬鬆的貨幣環境,仍然人為地壓低利率,如此一來,過去循環期各國政府以加息煞住炒風的做法不再,美國明知量寬會製造資產泡沫仍然坐視不理,其他國家(地區)政府除了自保自救已別無他法。對香港來說,以『適當』的干預行動令樓市降溫,正是自保的方法。」
《星島日報》社評:重招防泡沫 逼炒家收斂
《星島日報》發表社評認為,「當局罕有地大力干預市場,打擊炒樓,屬於非常時期的非常手段。美國進行第二輪量化寬鬆措施,產生大量游資,紛紛湧往經濟風景獨好的新興市場短炒圖利。多個新興市場國家都築起『防洪』工程,推出種種應變措施,來防範熱錢把經濟催谷得過熱而激化泡沫爆破風險,中國也不例外,本港如果不『有所表示』,變成熱錢大鱷的寵兒,日後失寵所受衝擊將極大。」 ■本報記者綜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