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日本公佈的第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顯示落後於中國,英國BBC、美國CNN、日本共同社等西方主要媒體均在顯著位置發表文章,稱中國經濟超越日本的預測將於今年變成現實。輿論認為,中國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是多年來堅持改革開放的成果,但這不代表中國已成為發達國家,中國人均GDP仍然偏低,對此,國人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西方散播所謂「中國威脅論」或「中國責任論」,要求中國承擔與自身經濟實力不相稱的責任和義務,是站不住腳的。同時,中國需加緊推動經濟轉型,不單要保持經濟總量的增速,更要重視質的提升,為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下基礎。
《泰晤士報》社評:
騰飛的巨龍與下沉的太陽
英國《泰晤士報》17日在題為《騰飛的巨龍與下沉的太陽》的社論中,將日中兩國近20年的歷程進行了對比,並評論稱,泡沫經濟崩潰後的改革失敗導致日本經濟停滯不前。另一方面,社論也要求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應擔負起新責任」。社論指出,中國朝著超級大國的目標加速邁進的同時,「日本央行卻未能有效抑制通貨緊縮。政府官僚們將資金投入公共建設事業,用混凝土覆蓋國土,導致了政府債務增至GDP的近兩倍。」
《華爾街日報》:
中國人均GDP為日本十分一
《華爾街日報》分析認為,中國在全世界的準確排名取決於各國經濟規模如何衡量。例如按購買力計算,也就是考慮到一國貨幣在國內實際能購買多少商品和服務,那麼中國早就超過了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經濟體。而相比之下,中國的人均產出為4000美元左右,約為日本的十分之一。
《華爾街日報》社論:
應對中國經濟高速增長表示歡迎
18日的美國《華爾街日報》亞洲版發表題為《日本as No.3》的社論,認為應對中國經濟高速增長表示歡迎,同時也指出,「日本經濟長達20年的停滯對於日本國民乃至整個世界來說都是一場悲劇。」
《紐約時報》:
中國經濟發展的里程碑
美國《紐約時報》稱:「中國經濟在經歷了幾十年令人炫目的發展之後,在今年的第二季度終於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里程碑。」
日本經濟財政大臣荒井村:
不等於第二大經濟強國
日本經濟財政大臣荒井村對媒體表示,對於無論排名在最前或最後,都是沒有意義的。中國擁有美國一樣的土地面積,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還要養活世界上1/5的人口。所以對中國新成果的評估變得非常複雜,中國的人均財富依舊排在世界百名之後,中國經濟實力也依然處於發展中國家水平。所以,第二大經濟體並不等於第二大經濟強國。
《舊金山新聞》:
中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
美國《舊金山新聞》發表文章認為:「中國如猛虎般的增長走勢,並不能改變其發展中國家的本質—中國的貧困率仍然偏高,3600美元的人均年收入在世界中處於低位,而人口數量也為這個國家帶來不小的挑戰。」
香港中通社:
中國須防「樹大招風」
香港中通社特稿認為:「中國目前面臨嚴重的安全和經濟發展困局。安全上,美國對中國周邊構築『C形包圍圈』,頻頻『亮劍』。在經濟上,對中國也是極盡打壓之能事,在諸多的貿易談判中,西方國家每每不再以發展中國家看待中國,提高談判門檻,要中國承擔與其平均實力不相稱的責任。中國必須防範『樹大招風』。排名第幾是『玩虛的』,不如埋頭苦幹來得『實在』,更沒有必要因為別人的幾句『吹捧』而盲目陶醉。」
鳳凰衛視何亮亮:
日本經濟明顯比中國強
鳳凰衛視評論員何亮亮認為:「經濟總量它只是一個經濟總量,它還是一個量的概念,它不是質的概念。在質的概念上,日本的經濟明顯的要比中國強得多。但是在量的方面,如果今年年底中國的GDP能夠一舉超過日本,或者是跟日本打平的話,那麼這個在全世界的經濟版圖,在東亞的大國的版圖當中,這仍然是一個非常引人注目的現象……這對於中國民眾的心理影響,對日本民眾的心理影響,我想都是非常值得關注的。」
國家發改委張燕生:
象徵意義大於實際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GDP超越日本沒有多少實際意義,中國目前還沒有驕傲的資本。中國的人均GDP水平、技術創新能力、社會福利水平等衡量一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標準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而目前中國的經濟結構還存在很多問題。當前,中國最應該做的是埋頭苦幹,多看自己的不足,而不要在乎外界的吹捧。
新華網:
中國GDP第二仍需保持清醒
新華網文章認為,面對「GDP世界第二」這一桂冠,中國人不應該「得意」,更不能「忘形」。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中國還是發展中的國家,而且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還很大。中國要保持健康、快速、可持續的發展,並實現民富國強的目標,就必須堅定地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本報記者綜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