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7月28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論點匯萃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八達通出售私隱牟利 當局應徹查追究刑責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7-28]     我要評論

 【本報訊】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就八達通事件展開聆訊,八達通行政總裁陳碧鏵承認,由06年1月至今年6月,八達通旗下公司曾向6間參與商戶提供197萬名客戶資料,收益達4400萬元。輿論普遍批評,八達通對出售客戶私隱牟利問題遮遮掩掩,不說實話,在輿論壓力下才如「擠牙膏」般一點一點擠出事實真相,不但企業形象受損,亦加重市民疑慮。輿論並要求當局須徹查八達通出售個人資料牟利的全部真相,若涉嫌違法,應追究法律責任包括刑責,以儆效尤,藉以提醒其他機構小心處理個人資料,加強對私隱的保護。

《經濟日報》社評:八達通背棄客戶的信任

 《經濟日報》社評認為,「八達通背棄客戶的信任,向商戶出售八達通客戶的個人資料,做法固惹來狠批,該公司處理是次危機的手法,更屬災難。在七月事件醞釀之初,八達通曾否認,向商戶提供參與『日日賞』客戶的資料,其後遭到揭露,才承認真有其事,此已嚴重損害公司誠信,惟八達通仍未知事態嚴重,續以擠牙膏方式回應。……出售客戶個人資料在技術上雖未必違法,但絕對不合情、不合理,政府必須正視。情況便如過去銀行在細長的服務合約中,包括了不少不利消費者的條文,監管當局予以規範、指引般,保障市民權益。因此,港府與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切莫將這次八達通風波,視作個別事件,應要藉此從條例、規管與執行各方面檢討。」

《信報》社評:八達通的兩大錯誤

 《信報》社評則認為「八達通在當前這場風波中犯了兩大錯誤,一是公司最初不承認曾把客戶資料出售給其他公司,但卻遭一名『日日賞』計劃合作商戶、信諾環球保險的前員工『踢爆』,指該公司從八達通購入了『日日賞』的客戶數據,作為提高推銷保單的成功率;其次,事件被揭發後,八達通仍然堅拒交代詳情,只在周二宣布委任公司三名獨立非執行董事組成特別委員會調查事件,及全面檢討公司保障私隱政策。由於事件鬧大,私隱專員在昨天宣布,會根據條例展開調查,並在下周展開聆訊、傳召證人;看來,八達通麻煩來了。」

《成報》社評:徹查八達通事件 保護個人私隱

 《成報》社評指出,「近年,從政府部門,到公營機構,乃至私人公司,洩露市民個人資料事件頻生,涉及人數少則幾十數百,多則上萬數十萬,給市民造成極大困擾,這些洩露事件多是人為的疏忽、制度上的漏洞造成。這次八達通牽涉的個人資料數量之大,實屬罕見,且涉及商業用途,性質完全不同。個人私隱條例訂明,資料使用者在法律上有責任遵守保障資料原則的規定,資料使用者不得做出任何有違保障資料原則的行為或從事任何有違該等原則的活動,除非根據具體情況,有關行為或活動是該條例所規定或准許的。私隱專員公署必須通過八達通事件,檢查全港私隱條例執行情況,對所有投訴個案都要認真調查,以保障市民利益。而擁有市民資料的公司或機構,也須引以為鑑,必須嚴格遵守服務承諾,絕不能未徵得客戶同意便將資料出售或轉移。」

《新報》社評:引入競爭改革流弊

 《新報》社評則認為「八達通公司之所以多年來『橫行無忌』,無視其扣錯錢、出賣私隱等擾民惡行,陳碧鏵更公開說謊,失去應有誠信,昨天在傳媒鏡頭前,還在『斤斤計較』核算八達通屬下子公司的盈虧,似乎藉此『貶低』那出賣港人私隱所得的數千萬只屬區區小數,真是令人眼界大開。凡此,無非仗著是獨市生意,缺乏競爭,……我們認為,要解決有關亂象,最好的方法就是引入適度競爭,從今天起,有計劃地開放本港電子貨幣市場,打破現時壟斷,避免讓八達通一卡獨大。相信,只要有新的電子貨幣推出,很多市民當退還舊八達通並取回那五十元按金,轉投新幣懷抱。」

《大公報》社評:警惕資料外洩陷阱

 《大公報》社評指出,「目前已經泛濫成災的這種客戶資料收集與交易,實際上是在一種『半欺詐』的情況下進行;不少公司、企業在要求市民填寫什麼客戶資料、優惠申請時,表格上往往會印有是否同意接收更多資訊或「閣下資料可能會被提供作另外用途」之類的字句,但字體卻細小得連『放大鏡』也看不見,一般市民根本不會花時間去仔細閱讀,而個人私隱就在這些刻意誤導的手法下掉進『陷阱』裡了。未來在港深兩地的加強融合中,『八達通』一卡通行已被提上議事日程,如今醜聞爆出,深圳有關部門看來也會有所警惕,否則,香港一百九十七萬客戶的資料可以被出賣,深圳數以百萬計客戶的資料不同樣也是生財工具嗎?」

立法會議員王國興:用特權法求真相

 《商報》報道,「八達通高層昨日終於在私隱專員的聆訊中承認出售客戶資料獲利。而一直跟進事件的工聯會立法會議員王國興,昨日直指該公司行政總裁陳碧鏵『講大話』。對於會後八達通發聲明作進一步交代,王國興表示不滿,指聲明未有清楚交代責任,兩間保險公司亦無承諾,停止出售已收集的個人資料。他已去信立法會內務委員會主席劉健儀,要求在復會後首個內委會討論事件,並引用權力及特權條例,傳召八達通公司代表及相關人士,還公眾一個公道。」

《星島日報》署名文章:個人資料竟成主要收入

 《星島日報》刊出招敢文章,指出「八達通終於承認在過去四年半,出賣約二百萬客戶個人資料,予六家公司作推廣用途,共賺取四千四百萬收入,佔公司總收入三分之一。事件中,八達通公司一直以『擠牙膏』方式交代,變相逼使調查機構、立法會以高調展開調查。由於沒有法定權力,私隱專員在聆訊後,只能向八達通提出改善建議。從法律觀點看,企業不可能不合理地廣納個人資料,政府應考慮修訂《個人資料(私隱)條例》,嚴謹規管企業販賣個人私隱資料,免客戶資料被不公平地濫用。」

《信報》署名文章:一起監察八達通

 《信報》刊出陳焱文章,「八達通的股東:地鐵公司57.4%;九鐵22.1%;換言之,港鐵(066)已持有八達通79.5%股權;餘下股權為九巴持12.4%;城巴及新巴各自持5%及3.1%。有說港府可透過港鐵大股東的角色監管八達通公司,陳焱不敢苟同,因這只是費時失事不切實際,今次公司向第三者提供客戶資料正是鐵證!誠然,贏取利潤是每一家公司的目標,八達通作為一家私人公司,贏取利潤也是無可厚非。然而,陳焱想指出的是八達通的用戶資料之多之廣,而且再考慮到其壟斷地位,政府實在有必要強化其監管機制,一如其他公營機構一樣!同樣重要的,是設立市民的投訴機制,讓市民一起監察八達通的運作。」

《經濟日報》署名文章:誠信破產 政府港鐵宜拾殘局

 《經濟日報》刊出葉鏗然文章,指出「八達通公司是次面對誠信危機,港府及港鐵均責無旁貸,必須監察及清楚了解轄下公司運作情況,重新挽回公眾信心,亦要全面交代是否還有其他涉及洩漏客戶私隱的資料,以徹底消除公眾疑慮。此外,當局短期內必須全面審視八達通公司管治問題,避免管理層繼續唯利是圖,一錯再錯;長遠措施方面,港府除了重新檢討現有監管機制外,亦應考慮是否引進競爭,讓港人有其他選擇,藉市場力量提升服務機構質素。」

法律界人士:客戶可循民事索償

 《新報》報道,「對八達通公司出售客戶個人資料予其他機構,大律師陸偉雄認為,受影響的客戶若能證明利益受損,可循民事途徑索償。陸偉雄指出,如果八達通使用者在不知情或沒有授權之下,遭八達通公司把他們的個人資料出售,則合約精神已受破壞。市民可循民事途徑索償,但索償者必須首先量化個人的損失。他舉例說:『如果(八達通)公司把你的資料售予保險公司,你原本不打算買保險,但因為保險公司得到你的資料而聯絡上你,你聽了對方的游說而購買,你也可以因此索償。因為你買保險這行為,是由於你個人資料被出售而引發的。』至於八達通公司是否需要負刑事責任,陸偉雄稱未清晰該公司有否干犯私隱條例,故未能評論。」

《頭條日報》:外國早立法保私隱

 《頭條日報》報道,「八達通接收市民個人資料後,竟出售給商業機構牟取巨利,引起社會關注八達通的商業道德水平,市民更憂慮個人資料被濫用,喪失個人私隱。其實外國政府早就立法保障私隱,維護個人自主、身份、尊嚴。私隱權的觀念,更擴展到『控制自身資訊的權利』,包括未得到當事人同意前,不得自行把資料作其他用途或目的。早於一九八○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已通過個人私隱資料保護基準,成為許多國家訂立保護私隱立例的參考基礎。根據這份基準,可歸納出八項原則:一、限制蒐集原則;二、資料內容完整、正確原則;三、資料利用目的明確化原則;四、限制利用原則;五、安全保護原則;六、公開原則;七、個人參加原則;八、責任原則。」  ■本報記者綜述

相關新聞
八達通出售私隱牟利 當局應徹查追究刑責 (2010-07-28)
美韓軍演製造緊張 中美關係面臨考驗 (2010-07-28)
香港人民幣業務揭新篇 把握機遇鞏固領先優勢 (2010-07-21)
檢討業界規管模式 防止「零團費」死灰復燃 (2010-07-21)
最低工資立法勢在必行 勞資互諒互讓創雙贏 (2010-07-14)
民主黨主動要求溝通 中央展現器量促成政改 (2010-07-14)
香江評論綜述:聚力改善經濟民生 「暴力政治」損害民主 (2010-07-07) (圖)
美韓黃海軍演製造威脅 中國果斷亮劍維護和平 (2010-07-07)
通過政改民主里程碑 聚焦經濟促進繁榮 (2010-06-30) (圖)
兩會簽署歷史性ECFA協議 開啟兩岸互惠繁榮新時代 (2010-06-30)
香江評論綜述:中央多番顯示誠意 求同存異推動政改 (2010-06-23)
激進路線是民主「毒瘤」 「暴民政治」歪風必須遏止 (2010-06-23)
香江評論綜述:民意要求政制前行 顧全大局通過方案 (2010-06-15) (圖)
中央重大回應展現誠意 求同存異通過政改方案 (2010-06-09)
「短命內閣」不利內政外交 菅直人政途待觀望 (2010-06-09)
「起錨」行動宣傳政改 爭取民意通過方案 (2010-06-02)
公正處理「天安號」事件 凸顯中國維和作用 (2010-06-02)
「破冰之旅」意義深遠 求同存異推動政改 (2010-05-26)
中美對話更趨務實 增進互信謀求雙贏 (2010-05-26)
「五區公投」慘敗收場 理性溝通空間大增 (2010-05-19)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論點匯萃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