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祥 時事評論員
自朝鮮在2006年進行首次核試以來,美、韓近年不斷對朝鮮實施軍事震懾。2010年,美、韓藉著「天安艦沉沒」和「延坪島砲擊」事件後的軍事演習,把繃緊的朝鮮半島形勢推到了臨界點。
2010年3月26日,載著韓國海軍104人的天安號護衛艦,在黃海海域巡邏期間爆炸沉沒,導致46名艦上人員死亡。儘管天安號沉沒的肇事者仍然未能確認,美、韓卻把握著這個「契機」,於7月至9月間在韓國東、西部海域舉行了多次大規模的軍事演習。11月23日,韓國在與朝鮮有領土爭議的延坪島進行軍事演習之際,被朝鮮人民軍猛烈炮轟,最終造成22名人員傷亡。以核動力航空母艦華盛頓號戰鬥群為首的美、韓聯軍,隨即於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黃海舉行軍事演習。
美韓持續引發半島軍事緊張
中國在11月28日建議12月上旬召開六方團長會談,就當前朝鮮半島局勢進行緊急磋商,美、韓、日三國都予以拒絕,但卻在12月6日於華盛頓舉行了美、韓、日三方「部長級會議」。儘管美、韓、日三方都沒有在會後公開會議的內容,12月11日,日本首相菅直人表示要在發生「緊急情況」時,派遣自衛隊救助滯留韓國的日本僑民。由此推測,三方「部長級會議」必然就局勢惡化時的「應對手段」達成了「共識」。
雖然中、俄同時緊急呼籲相關的各方,應盡最大努力緩和臨界的朝鮮半島局勢,美國卻作出「火上澆油」的舉措。除了華盛頓號航空母艦長駐日本橫須賀海軍基地外,美國更先後調遣卡爾.文森號和林肯號兩個航空母艦戰鬥群進駐沖繩和關島的海軍基地。雖然現階段就斷言美國將會對朝鮮動武仍然是「言之尚早」,但是在朝鮮半島軍事態勢達到臨界點之際,為何美國卻逐漸向亞太地區進行兵力集結?美國現時對亞太地區進行的兵力集結,與2003年3月20日美、英聯軍發動侵略戰爭之前6個月,分三個階段對伊拉克周邊地區進行多個航空母艦戰鬥群的兵力集結情況卻何其相似?有甚麼誘因會促使美國對朝鮮半島發動「第二次韓戰」的軍事冒險?
美國是否會對朝鮮動武,取決於美方對朝鮮半島局勢的「五個判斷」。首先,美國認為近年的「朝核問題」,已經成為不斷困擾美、韓、日三國同盟推行圍堵中國「東北亞戰略」的「絆腳石」,而「東北亞戰略」是美國在亞太區內對中國實施圍堵和遏制戰略部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決心必須「除之而後快」。其次,美方評估現時正藉朝鮮中央權力更替的時刻,朝鮮內部對新的領導權力可能存在「信心危機」。美、韓對朝鮮持續實施軍事壓力,可以促使朝鮮內部出現不穩的狀態。
第三,美國認定由於中國近年經濟以至綜合國力發展「如日方中」,因此中國不會為朝鮮半島再戰,而最終付出犧牲國家發展機遇的代價。再者,由於上世紀50年代韓戰爆發之初,中、蘇兩國對共同參戰協調上有過不同的意見,因此,美方判斷假若近期對朝鮮動武,中、俄未必能夠迅速對朝鮮半島武裝衝突的干預作出共識。最後,美國期望在時機成熟之際可以完成對中國「C形包圍圈」的圍堵部署。
鑒於美國的「東北亞戰略」是美方圍堵和遏制中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評估朝鮮半島局勢不應孤立於亞太局勢的全盤考量。如果中國的周邊關係出現不利的情況,美國將會傾向「引爆」朝鮮半島局勢。雖然近期美、韓表示願意回到「六方會談」的框架內商討朝鮮半島問題;然而,中、俄仍然要對美、韓可能作出的「軍事冒險」制訂對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