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 何
當前,是世界各國重新執位的大變化、大改組的年代,是科學技術大突破的年代。執政者有沒有遠見,有沒有魄力,有沒有改革的決心,成了是否能抓住迎面而來的黃金機會的關鍵。三個「著力」,是幫助香港走出困境的光明大道。從靠美轉為靠中、從「市場搞掂」到政府策劃、注資大學科研推動新產業,從漠視新加坡經驗到學習新加坡經驗,這是一種脫胎換骨的變化。香港做好了準備沒有?
2010年12月23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會見到北京述職的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曾蔭權,強調著力於維護金融穩定,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著力於民生;著力於謀劃香港長遠發展。這三個「著力」,指出了香港工作的重點,也說出廣大香港市民的心聲。
缺乏清晰定位
香港經濟發展緩慢
回歸以來,香港的產業路向越走越窄。香港的經濟增長幅度已經遠遠落後於新加坡,落後於鄰近的內地城市。原因是香港缺乏清晰的定位,理財策略保守,按照舊經驗辦事,束縛了自己的的頭腦和手腳。
定位不準,則產業發展不前,產業發展不前,則財政收入拮据,收入不足便片面發展地產,以圖彌補財政收入,地產炒高了,百業成本驟升,則各業競爭力降低,投資者經營困難,資金乃轉移到有競爭力的地區,資金轉移帶動了產業轉移,香港的產業基礎越來越狹窄,產業轉移流失了就業職位,低文化人口退出勞動力市場年輕化,香港七百萬人的職業生活越來越艱難,受薪者的收入越來越低,根本追不上因為地產泡沫所推動的通貨膨脹,貧富懸殊因此而起,政治爭拗越來越嚴重,反過來又影響投資的氣氛和民生的改善。所謂「深層次問題」,皆由定位不清而引起。
世界上所有經濟徘徊不前的國家和地區(前蘇聯、英國、日本、阿根廷、秘魯、泰國、菲律賓、葡萄牙、西班牙、冰島),往往是執政集團對於昔日成功的經驗,非常自滿,自我感覺良好,漠視外部環境已變,認為過去的成功,可以無限期慣性運作,保證將來也必定會成功,不願意適應新的形勢作出變動,與時俱進。
香港也陷入經驗主義泥坑,在出口貿易方面和服務對象方面,一直認為要面向美國,香港就有做不完的生意。在發展地產方面,地產行業利潤非常可觀,一直價格上升,所有資金流向了地產,以為只升不跌。
豈料,美國「先使未來錢」的消費方式,已經到了末路,吸納香港的消費品的消費力已經明顯地萎縮。1983年的時候,香港和美國的貿易額佔了香港出口總額的23%,到了2009年,香港和美國的貿易額,只佔香港出口總額的8%。香港和內地的貿易額佔了香港貿易總額的49%。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事情,如果曾經有一次成功過,一味「守株待兔」,只會耽誤了香港的經濟發展,也難以看到香港的經濟出路。
地產業的發展,也有其盛衰周期,必有回落之時,若香港的產業附加值不增加,沒有新的經濟熱點,獨沽一味發展地產業,是不可能持續發展的。事實上,美國08年的金融危機,日本經濟衰退持續了20年,其主要原因就是放任地產價格上升達到泡沫的程度所引起的。
目前香港的銀行大量放貸於地產,地產的價格又與市民的收入脫節,大量的熱錢湧入,熱錢來得快,要走也會很快,加上美元貶值,拉動港元下跌,香港遭受外來金融衝擊的可能性不斷上升。這正是溫家寶提出著力於金融穩定的原因。
第二個著力是民生。如果長期派錢,最後會財力不繼,所以這條路是走不通的。
第三個著力是策劃將來的產業。
如果特區政府能有一個逆向思維,追溯問題叢生、走入惡性循環的原因,就能明白策劃將來的產業,恰恰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產業轉型搞上去了,香港的財政稅務收入就有保證,香港七百萬人的職業出路立即拓寬了,貧富懸殊的問題解決了。
策劃將來產業,千頭萬緒,離不開香港的定位。香港新的經濟出路是依靠歐美還是依靠亞洲、依靠中國內地?這是定位的關鍵因素。
未來路向要和內地經濟融合
美國不發展製造業,超前消費,只搞資產增值刺激景氣,維持表面的繁榮,而且實行軍事霸權主義,倚賴海外對第三世界巧取豪奪的收入,國民多嘆世界少做工夫,注定美國的財政赤字不斷擴大,國家債務累積超過全年GDP的110%。英國經濟實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就由頂峰掉了下來,最明顯的標誌就是出現了巨大的貿易赤字和財政赤字,開始靠借債度日,美國由債務國搖身一變成了英國的債權國。美國今天正走上了英國當年沒落的道路。當年英國的殖民地不斷獨立,不斷發展經濟,結果使英國的海外市場和經濟收入來源都失去了。今天,亞洲和拉丁美洲的經濟崛起,已經超過了世界經濟總值的50%,這意味著美國失去了越來越多的海外市場和海外收入,此消彼長,美國的入口和消費萎縮,將會持續5年以上。
大的世界格局,決定了各國或地區執政者都會把經濟發展的出路放在亞洲。香港經濟定位的改變勢在必行。
中國的崛起,決定了香港未來的經濟發展路向就是要和內地經濟融合,香港要為中國的四個現代化服務。如果這個路向明確了,下面餘下來的問題就是決定發展什麼產業,這就是中國最需要發展、香港最有領先優勢的產業,就是金融服務業(包括銀行、會計、精算、保險、財務諮詢投資顧問、法律和仲裁服務、集資上市、債券發行、風險投資基金);新興工業(生物製藥、新材料、新能源、環保產業、信息產業、創意工業);貿易物流業(香港要發展對亞洲地區的貿易、開拓聯繫亞洲地區、特別是東南亞和印度的班輪和飛機航線,要為針對這些地區的貿易提供人民幣信貸保險和出口貸款);航運業(香港的航運中心地位應該有新的變化,有質量的提高,香港要成為亞洲地區的輪船註冊中心、船級評定中心、船舶買賣中心、輪船代理中心、輪船保險中心、海事仲裁中心)。
拋棄不干預思維 抓住發展黃金機會
特區政府過去的思維是:「小政府、大市場、不干預」。在美國和歐洲超前消費、大量進口港貨的年代,這種政策是可以生存的。現在外部環境已經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際的競爭空前激烈,再推行這種政策,根本就不切合實際,只會降低香港的競爭力。新加坡的人口和面積僅及香港的一半,為什麼可以採取干預政策、稅收優惠政策、政府投資政策、輸入專才政策、大學教育注資政策?新加坡深明物競天擇、優勝劣敗、居安思危,所以勇於變革,不吃經驗主義老本。
這就是新加坡後來居上的重要原因。新加坡早就瞄準了亞洲市場,緊緊抓住了中國和印度兩個新興市場,大力發展生物製藥、信息電子工業,所以在零八年的世界金融危機中,迅速復甦,經濟的增長率為香港的一倍。當前,是世界各國重新執位排座次的大變化、大改組的年代,是科學技術大突破的年代。執政者有沒有遠見,有沒有魄力,有沒有改革思維的決心,成了是否能抓住迎面而來的黃金機會的關鍵。死抱舊思維、舊經驗,就會跌入中等收入國家和地區產業轉型無法突破的困局和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