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渠務署署理總工程師白諫鳴,介紹「再造水」。香港文匯報記者羅敬文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羅敬文)政府正研究把污水淨化成為「再造水」,長遠或供應上水及粉嶺地區用作灌溉及清洗等非飲用用途。渠務署最近已在沙田污水處理廠推行全港最大規模的再造水試驗計劃,每日生產1,000立方米再造水,並引進壓力交換節能技術,使電費成本下調20%,加上技術日趨普及,目前再造水成本已較5年前下調40%。
渠務署於去年底斥資720萬元在沙田污水處理廠裝設淨化設施,污水經過2級處理及紫外光消毒後,會流入碟形過濾器隔除130微米的微粒,再經過濾薄膜清除逾0.03微米的微粒及絕大部分細菌,最後經逆滲透薄膜隔除病毒和鹽份及逾1納米物質,經多重過濾後成為再造水,用於灌溉、養魚及稀釋化學品,再造水使用量佔該廠每日逾70%用水量。
渠務署署理總工程師白諫鳴表示,港府5年前研究以逆滲透薄膜把海水化淡,每立方米淡水的生產成本約10元,隨著技術日趨普及,而沙田污水廠亦引入壓力交換節能技術,使再造水成本進一步下調至每立方米6元,若計及把再造水輸送到住戶的運輸費,以及添加氯及氟化物的成本,將會超過目前自來水每立方米約7元的成本水平。
供上水粉嶺作非飲用用途
沙田污水廠的再造水設施是全港第14個污水淨化再用設施,大埔污水廠亦於明年裝設每日生產350立方米的再造水設施。白諫鳴表示,渠務署正在不同污水廠試驗不同品牌的技術,當局會檢視不同處理廠再造水的技術資料及運作成本,再研究在上水及粉嶺,以至新界東北新發展區,引入再造水作非飲用用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