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似心
當家中的老人家向我投訴自己眼矇、耳聾、易累時,我開始留意身邊的事物對他們的影響。我發覺在香港最不方便長者的是公眾場所或人流多的地方椅子少,諸如展覽館或主題公園等,通常所設的椅子都遠少於需要。或許香港地少人多,不設椅子也為了便於疏導人流。但是這情況令長者雖然想欣賞展覽或與家人遊樂,卻怕行累了沒地方休息而打消外出的念頭,習慣下來便常躲在家裡。值得稱讚的是巴士及地鐵都有為老人而設的座位。香港人口老化,社區設備也必須考慮老人的需要。
日常用品也有他們的特別需要。雖然長者的人數龐大,但為他們服務的專門店也實在不多,有時要為長輩買一些用品,都得要跑到老遠的專門店去,而且選擇不多。即如買手提電話,要字大聲大鈴聲大的,在整個先達廣場,只得三、兩個款式;家居的無線電話,只有兩個牌子有特大字及鈴聲,而且售價頗貴。老人用摺椅手杖,出售的店舖少,對於身形肥胖一點的長者也不合用。
其實長者用品是一個越來越龐大的巿場,但願意投資的人不多。美國有一位中年女士Patricia Moore為了解老人家的需要,竟然扮成老婆婆,三年內到處走動,體驗老人日常生活所遇到的困難,從而設計出適合長者的產品。最近醫管局特別邀請她來港,協助醫療人士規劃老人設施,以為社區建立一個無障礙的生活環境,這對本港的長者實在是個喜訊。
我們會小心翼翼地保護家中的孩子免受傷害,卻常忽略了家中的長者因為身體機能日益退化而需要額外的保護。從今日開始,不妨由家中做起,深入一點研究長輩的需要,改動或增減一些設施,為他們建設無障礙家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