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妮卡
英國申辦二零一八年世界杯失敗,外傳BBC節目《全景》曝露了國際足聯高官受賄醜聞,因而遭到報復。倫敦市長約翰森如此評論:「在我們國家,擁有自由媒體,這是英國偉大的原因之一。對那些需要被曝光的事情,媒體的光芒會照射其上。這是一件好事,人們該對此表示尊重。」
在香港,似乎沒有條件讓傳媒得到這樣的「尊重」。前無線電視記者柳俊江的文章說出了實話:記者只是「車衣女工」。
選讀新聞系的學生,相信都有著理想和使命感,不願做「車衣女工」。當年美國爆發「水門事件」,《華盛頓日報》兩名記者鍥而不捨的跟蹤報道,揭發了醜聞,將總統拉下台。我覺得當記者了不起,選讀了新聞系。入行後,始知事與願違。
香港各大學新聞系畢業的學生,每年數以百計,能夠在這行業堅持下去的,並不多。報館記者可能轉任公關或議員助理,年紀大了轉任編輯。電視台記者前景更悲觀,新鮮面孔(靚女)輩出,舊人靠邊站。這是香港新聞行業的畸形特色。
日前觀看美國老牌電視新聞節目《六十分鐘時事雜誌》,八十歲的主持人(記者)塞弗(Morley Safer)訪問爵士樂現代大師馬薩利斯(Wynton Marsalis),談笑風生,從容不迫。塞弗還做實地採訪,追隨音樂大師去古巴看表演。塞弗的訪問,令人如沐春風,不需要看靚女。
翻閱世界傳媒史,年齡最老的記者,是任職美國華盛頓一小市鎮地方報紙的Dina Sundby,九十六歲走不動了,在家打電話做專訪,每周交稿一篇。排名第二的是BBC電台記者 Alistair Cooke,自一九四六年報道世界大戰新聞起,做了五十八年記者。
香港新聞界流行這樣一句說話:做記者,最好做五年就辭職。若做了十年還沒走,證明閣下再沒本事離開。難怪柳俊江辭職,同事恭喜他「甩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