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宜弘 立法會議員
直資計劃於1991-92年推出,由教育局負責管理,在本港教育制度中扮演重要角色,很多直資學校甚受家長歡迎。直資學校為家長提供官立和資助學校以外的另一種選擇,加上他們在課程設計、聘用教職員、資源調配等各方面均享有彈性,因而能夠提供多元化的課程和教學模式,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社會各界對直資學校的宗旨,還是持肯定態度的,沒有抹殺直資學校對本港教育制度的貢獻。
教育局監管直資學校責無旁貸
不過,有自由並不等於「無王管」,直資學校原有的宗旨不能偏離,「教育為主,市場為輔」的大原則不可違背。雖然出現嚴重違規情況的直資學校只是少數,可是,這次審計確實揭露了一些直資學校賬目混亂,流弊叢生,以及教育局在撥出公帑後疏於監管,或監管不力。更令人關注的是,部分直資學校沒有將規定的學費收入款額撥作學費減免及獎學金計劃,以及部分學校沒有闡明這些計劃的申領準則,或沒有充分宣傳有關計劃等等。對此,教育局並不知悉,即使知悉也是「有牙力而不用」,情況更讓社會感到不滿。
教育局監管直資學校,責無旁貸,決不能放任自由,應該在放權與確保公帑運用恰當之間取得平衡。教育局應成立高層次組織,負責監督直資學校的運作及設立匯報制度,局長和高級官員必須知悉嚴重違規事件,對屢勸不改的違規學校要加重罰則,另需廣為宣傳學費減免及獎學金計劃,以保障學生利益,確保公帑用得其所。
當局固然不應扼殺直資學校的辦學自由,以免縮減其生存空間。儘管直資學校擁有較大的自主權,但不代表教育局的監管形同虛設,更不代表校方可以為所欲為。直資學校應尊重教育局和校董會的監督作用,珍惜其享有的彈性和自由,擔負起對社會的責任,重視辦學操守,改善學習環境,增加學校管理的透明度,容納不同背景的學生,處處以學生的利益為大前提,確保公帑運用得宜。
不能將清貧學生拒之直資學校門外
不少議員和家長擔心直資學校貴族化的問題。教育是讓基層家庭可以向上流動的重要因素,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是基層人士和清貧學生對未來的希望所在。但現時的情況,的確令人覺得直資名校只為一小撮有經濟能力的家庭,又或者富家子弟服務,未能負擔高昂學費的學生,則被剝奪了接受優質或另類教育的機會。近來教育局因應學童人口下降,推出自願減班計劃,令一些官津名校也要減班,更使得基層學童入讀心儀學校的機會越來越少。
教育局和直資學校,應該明白議員和市民的顧慮,細心聆聽社會的聲音,汲取教訓,深刻反省,確保低收入或綜援家庭的子女也有公平機會入讀。直資學校應認真檢討收生政策,決不要把清貧學生排斥在門外,不要讓基層家長因為擔心負擔不起學費而不敢為子女報讀直資學校;更要落實具體措施,切實幫助經濟有困難的學生,包括放寬減免學費的申請準則、資助學生參加課餘活動、減低學費等等。希望香港的下一代,不論貧富,都享有平等機會,可以入讀最適合他們發展的學校,包括質素好的直資學校。
教育局成立工作小組全面檢討直資學校的監管和財務管理,並承諾對現時監察直資學校學費減免及獎學金計劃的機制進行優化,有關的跟進值得歡迎。期望教育局積極回應社會的訴求,從善如流,,讓莘莘學子得益,也讓香港整體社會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