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中行 資深評論員
反對派一直利用預算案引發的爭議大做文章,挑動市民對政府不滿,甚至企圖將曾俊華拉下台,以製造特區政府的施政危機,從中撈取政治油水。然而,反對派卻「玩過火」,當預算案修訂後,民意出現大幅轉變,反對派卻無視民意訴求,一意孤行的反對,怎可能得到市民響應?假如反對派在4月表決預算案時,真的投下了反對票,等如是與民為敵,在11月的區議會選舉肯定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反對派夠膽嗎?
特區政府周三再向立法會提交臨時撥款議案,以免特區政府運作因臨時撥款被反對派否決而面臨癱瘓。然而,反對派受盡社會口誅筆伐後,仍然沒有絲毫反省之意,揚言會繼續投棄權票,民主黨更表示會向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提出「不信任動議」,並威脅稱近日的示威遊行「可能是最後一次和平集會」,這意味著民主黨及反對派接下來的示威遊行將會愈來愈激進,要效法社民連般衝擊政府,盡顯其狗急跳牆的醜態。反對派繼續逆民意反對這份「派錢」的預算案,繼而要將遊行示威激進化,所有行為都與民意相違,損害市民大眾的利益。反對派不得人心的行動結果只會受到市民唾棄。
激進示威變為「示弱」
反對派一直利用預算案引發的爭議大做文章,挑動市民對政府不滿,甚至將曾俊華拉下台,以製造特區政府的施政危機,從中撈取政治油水,作為11月區選的「本錢」。然而,反對派卻「玩過火」,當預算案修訂後,民意出現大幅轉變,不單是建制派,就是最激進的人民力量黃毓民等人,都不敢公開反對這份「派錢」的預算案。然而,反對派卻無視民意的訴求,一意孤行的反對,原因是要掩飾在預算案上無能為力的表現。反對派在預算案修訂中什麼也爭取不了,眼見建制派成功反映市民訴求,但自己卻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如果轉軚支持豈不是否定了自己?於是唯有愈走愈激,提出一些不著邊際,社會上也有不少分歧的建議,通過「繼續爭取」去掩飾自身的無能。要將曾俊華拉下台更是反對派走火入魔的一大明證,避免在預算案一役中完全邊緣化。
雖然反對派高調向特區政府「開戰」,要日日發動上街遊行,其喉舌《蘋果日報》也不斷為遊行起哄造勢,但民間的反應卻異常冷淡,3月6日的反預算案遊行雷聲大雨點小,最終只有6000人參與,當中主要是反對派的基本盤,即是要靠旅遊巴、靠地區樁腳按人頭「發動」出來的。更諷刺的是,事後輿論的焦點全部放在有母親竟然帶8歲兒子參與社民連的暴力衝擊,導致兒子受傷一事,至於反預案遊行為了什麼卻無人問津。之後反對派繼續發動遊行,意圖以馬尼拉式的示威向政府施壓,但結果公民黨的集會只有一百人、日前的反預算案及爭取全民保障遊行也只有百多人,這已經包括了全民退休保障聯席等不同團體全力發動,但人數卻如此慘淡,說反對派示威不如說是示弱更加貼切。
反「派錢」不得人心 反對派找下台階
反對派的示威得不到民意響應,愈行愈少,愈走愈縮,原因有三:一是反預算案不得民心。香港人最實際,不論反對派提出什麼曲高和寡的建議,也不及「派錢」來得實際,民意在一夜之間轉變說明主流民意都認同這份預算案。然而,反對派現在卻批評政府「派錢」,甚至要否決這份預算案,怎可能得市民支持?假如預算案真的被否決了,市民豈不是空歡喜一場?市民自然不會參與反對派的遊行。二是市民都知道反對派提出的建議都是強人所難,這些都屬於爭議極大的社會政策,並非預算案能夠處理,既然反對派並非理性討論預算案,那市民又何必支持,成為其政治籌碼。三是市民不滿反對派癱瘓政府不顧大局。反對派為反擊政府,竟然故意令臨時撥款否決,政府隨時有斷水斷糧之虞,無視基層市民的福利,為打擊政府甚至連市民利益也不顧,怎可能得到市民響應?更不要說走出來為反對派搖旗吶喊。
最新的情況是,民主黨主席何俊仁日前已正式讓步,在出席《城市論壇》時,指民主黨願意與當局討論,亦可以考慮收回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的不信任動議云云,意思是民主黨現在的開價已不是要政府馬上去推行全民保障、馬上復建居屋、大幅增加各項社福開支,而是要與政府會面討論。這說明什麼?當然不是說反對派及民主黨痛改前非,不再逆民意而行,而是說明反對派看到民意反感,民情反彈,再纏鬥下去並沒有好處,反而讓社會看到其理不直、氣不壯、力不強的困境。無謂自暴其短,所以才提出這個下台階建議,這是民情的取向,反對派也必須向民意屈服。而假如反對派在4月表決預算案時,真的投下了反對票,等如是與民為敵,在11月的區議會選舉肯定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反對派夠膽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