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 絲
清明祭祀,人們常將各種用紙折疊的冥器焚化給死者,此俗由來已久。古人認為,人死是去到了另外的一個世界,亦如活人一樣,有著各種生活所需,故在秦漢以前,古人的喪葬風俗是以玉幣陪葬,漢代則改用銅錢,讓死者作為通往九泉之路的盤纏。但是,以錢陪葬容易引發盜墓賊的覬覦。《漢書.張湯傳》:「有人盜發孝文園瘞錢。」為了掘取殉葬的錢財,盜墓一時猖獗不已。為了不擾及死者屍骨,從魏晉時起,人們便改用黃紙鑿出銅錢的模樣,焚燒以慰亡靈。
唐人李建勳的《迎神詩》曰:「陰風窣窣吹紙錢,妖巫瞑目傳神言。」在唐代,燒紙被視為是人與冥界的一種溝通方式。《北夢瑣言》載,唐憲宗時,司徒王潛與宰相武元衡交好,後來武元衡被刺客刺死,王潛一年四季都燒紙祭奠。有個名叫許琛的人突然暴卒,到了地府,冥官認為許琛的陽壽未盡,於是將他放還,還讓他帶話給王潛,稱自己就是武元衡,感謝王潛一直給自己寄錢,只不過收到的錢大多是穿破的,無法使用,所以請王潛以後燒紙,務必事先檢查一下。故事雖然荒誕不經,但從中也可以看出,燒紙在此時已經成為了人與鬼神溝通的精神紐帶。
燒紙之俗盛行,與佛教的傳入也有著很大的關係。《楓窗小犢》載,宋高宗死後,其靈柩在陵墓中安放就位,舉行祭祀前,有諫官上疏說民間燒紙的習俗,是佛教的勸諭之功,擔心世人為了顯示自己的孝道,過度陪葬,如果皇帝也學民間百姓一樣燒紙祭祀,恐怕不是聖主所為。宋孝宗看了以後非常生氣,把奏章丟到地上,說:「邵堯夫何如人,而祭先亦用紙錢,豈生人處世能不用一錢乎?」
邵雍是北宋時期的哲學家,宋孝宗對他的學問非常推崇,認為邵雍這樣的人祭祀祖先也是燒紙,自己又有什麼是不能效仿的。皇帝親自帶頭,士庶自然爭相效之。陸游的《放翁家訓》曰:「近世出葬,或作香亭魂亭寓人寓馬之類。」就是描述南宋時人在葬禮上燒化紙馬假人,讓死者帶到地府享用。殯葬祭祀時焚燒紙錢冥器的習俗,也在歷史中被固定下來。
至於燒化的冥器,也會根據不同的需要而變動,或金犀假帶、五綵衣服,或駿馬錦鞍、靴鞋帽子,或亭台樓閣、金銀錢寶。最有趣的是《陔餘叢考》裡記載的一個故事:有個叫項明的人,其妻胡氏死後托夢給他,說:「我父親在地府的房子破舊了,想要重建,請予以金錢上的資助。」項明遂燒了數百束紙錢給胡氏。第二天胡氏又入夢來說:「我一個人拿不了那麼多錢。」項明又畫了兩個大力士焚化,胡氏遂去。
與之相比,今人給祖先焚燒二奶、女傭、保鏢,乃至地府的公務員聘書,空白支票本,就多少有些變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