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3月30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亦有可聞:清明野祭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3-30]     我要評論

龔敏迪

 《吳越春秋》載:「夏少康封禹庶子於越,春秋祠墓於會稽。」可見夏朝就有祭墓了,而從甲骨文和史前文化遺址中透露的資訊來看,此事應該還遠早於夏朝。《白虎通.崩薨》載:「春秋《含文嘉》曰:天子墳高三仞,樹以松;諸侯半之,樹以柏;大夫八尺,樹以欒;士四尺,樹以槐;庶人無墳,樹以楊柳。」到春秋時,墳墓的規格有了定制,而《左傳.成公十三年》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把祭祀和國防作為了頭等大事,這個祀當然也包含了天、地、祖先。而「清明」的最早的文字記載,則出於《淮南子.天文訓》:「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為清明。」《五代史》則說:「五代禮壞,寒食野祭而焚紙錢。」人們直接來到墳前,在野外祭祀,而庶人無墳,以及墳上種什麼樹之類,天子、王公還在堅持;士也對槐樹不能忘懷,因為槐樹出槐里,槐也是夏朝帝芬的名字,《竹書紀年》記載:「後芬即位,三年,九夷來禦。」所以槐樹還有教化的象徵意義;但庶人就沒人嚴格遵守了。到了唐朝,這種野祭終於被「編入五禮,永為常式」了,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對寒食、清明的描寫是:「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纍纍春節綠。」另一位唐朝詩人徐凝《嘉興逢寒食》詩:「嘉興郭裡逢寒食,落日家家拜掃歸。只有縣前蘇小小,無人送與紙錢來。」大家各自在自家親人墓前燒紙錢野祭,一直到傍晚才回家。宋代也是如此,周密《武林舊事》載:「清明前三日寒食,人皆上塚,而野祭尤多。」

 古時婦人對清明節尤為注重,人們不僅要在門上插柳,婦人還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之說,這大概也是一種庶人的勝利,因為楊柳原來是庶人專用的。此時,野地裡最多的白色茅草花,就是人們常用的形容詞「如火如荼」中的「荼」,兒童們則喜歡拔摘出茅草的嫩花莖,可以在嘴裡咀嚼出些許甜味。還有許多因為叫不出名字而被稱作野草的花草,但事實上沒有一種植物是叫做野草的,它們都是有名字的。

 清代楊韞華《山壙棹歌》俗云:「清明一霎又今朝,聽得沿街賣柳條。相約比鄰諸姐妹,一枝斜插綠雲翹。」清明插柳戴柳之俗,有一種傳說是:柳為「鬼怖木」,可以避邪。北魏農學家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也有「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之說,上墳去,自然更需要柳枝了。

 江南還有「清明放斷鷂」之諺。鷂,就是風箏,斷鷂,就是扯斷了鷂線,過了清明,放風箏的季節也就過了。唐人高承的《事物紀原》說:「以竹為弦,吹之有聲如箏,故又曰風箏。」清明正值春暖花開時節,人們出城到郊野掃墓祭祖,一面是祭墓思親的哀情:「紙灰飛作白蝴蝶,泣血染成紅杜鵑。」另一面卻是:「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舉家踏青郊遊放風箏,不忘應時行樂。因為:「清明佳節桃李笑,田野荒塚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掃完墓,踏完青,就該農忙了。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蛙聲陣陣報福慶 (2011-03-30) (圖)
古今講台:蟻多大?人多高? (2011-03-30)
亦有可聞:清明野祭 (2011-03-30)
來鴻:曬 書 (2011-03-30) (圖)
心靈驛站:一個燃燒的精靈 (2011-03-30) (圖)
歷史與空間:一九一七年張勳復辟之一地雞毛 (2011-03-29) (圖)
古典瞬間:古代中日間的暗爭面子 (2011-03-29)
亦有可聞:清明與寒食本不同 (2011-03-29) (圖)
詞話詩說:囍宴樂隊 (2011-03-29)
歷史與空間:盤古.女媧.阿無羅漢 (2011-03-26) (圖)
豆棚閒話:閒話「烏紗帽」 (2011-03-26) (圖)
文化觀察:虎媽育兒,殘酷也是一種智慧 (2011-03-26) (圖)
文化觀察:讀史一則 (2011-03-26) (圖)
歷史與空間:問天下誰是英雄 (2011-03-23) (圖)
古今講台:「做」與「造」 (2011-03-23)
亦有可聞:秦始皇與寡婦清的交易 (2011-03-23)
人文世相:站 著 (2011-03-23)
開卷有益:理性看日本——讀元坤的《第三隻眼看日本》 (2011-03-23) (圖)
歷史與空間:奏摺曲直與社會環境 (2011-03-22) (圖)
生活點滴:諦聽春之聲 (2011-03-22)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