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3月30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蛙聲陣陣報福慶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3-30]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聽取蛙聲一片。 網上圖片

戴永夏

 青蛙又名田雞、蛤蟆,是人類的親密朋友。它體形矯健勻稱,叫聲悅耳動聽,向有「歌唱家」的美名。尤其它還善於捕捉害蟲,是農民種田的好幫手,故又有「田園衛士」之稱,深得人們喜愛。

 在古代,青蛙曾被人們奉為神明,認為它不但能報福慶之事(《舊唐書.五行志》:「古者以蛤(即青蛙)為天使也,報福慶之事。」),還能預知未來。因此過去許多地方都有三月三日「卜蛙聲」的習俗。在這一天,人們根據青蛙的叫聲,來卜知這年的旱澇豐歉。唐代詩人章孝標在《長安秋夜》一詩中就寫道:「田家無五行,水旱卜蛙聲。牛犢乘春放,兒童候暖耕」。元代婁元禮的《田家五行》書中也有「三月初三聽蛙聲,卜水旱」的記載。清人李調元在《南越筆記》中,著重介紹了根據蛙聲的大小來卜知旱澇的習俗:

 蛤(即青蛙)生田間,名田雞。冬藏春出。篝火作聲,呼之可獲。三月三日農以其聲卜水旱。聲小,水小;聲大,水大。諺曰:「田雞聲啞,田好稻把;田雞聲響,田好蕩槳。」又,「田雞上晝鳴,上鄉熟;下晝鳴,下鄉熟;終日鳴,上下齊熟。」

 清人袁景瀾在《吳郡歲華紀麗》一書中,則較詳細地介紹了吳地(江蘇一帶)根據青蛙叫的時間來預測年成豐歉的習俗:

 ……農曆每於三月三日,聽蛙聲鳴於午前,則高田熟;鳴於午後,則低田熟。諺云:「田雞叫午前,大年在高田;田雞叫午後,低田弗用愁。」范石湖詩云:「薄暮蛙聲連晚鬧,今年田稻十分秋。」褚人獲《堅瓠集》云:「吳中以上巳蛙鳴,則無水患。」

 這些民間習俗,並非沒有道理。科學研究證明,由於青蛙肺小皮薄,無法充分吸收氧氣,必須靠皮膚上的一層粘液幫助呼吸。天旱時,空氣中的水蒸氣減少,粘液濃度增大,吸收氧氣困難,蛙聲便沙啞;反之,降雨時蛙聲就特別響亮。人們正是根據蛙聲與水旱的關係來預測天氣的,因而預測的結果一般比較準確。

 人們喜愛青蛙,還因蛙聲美妙動聽。在一些古詩文中,有不少是讚頌蛙聲的。有的將蛙聲比作天籟之音:「稚圭倫鑒未精通,只把蛙聲鼓吹同。君聽月明人靜夜,肯饒天籟與松風」(唐.吳融:《蛙聲》);有的將其形容為鼓聲陣陣:「蛙鼓鳴時月滿川,斷螢飛處草迷煙。敲門欲向田家宿,猶有青燈人未眠」(宋.王勝之:《絕句》);最膾炙人口的,是宋代愛國詞人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在詞人筆下,蛙聲是那樣熱烈歡快,悅耳動聽。它帶給人們的,是令人欣喜的豐收景象。至於蛙聲曾讓封建皇帝龍顏大悅,歷史上也有記載。有一次,那個曾鬧過「何不食肉糜」笑話的「呆皇帝」晉惠帝到後花園遊玩,忽聽太液池裡的蛤蟆在咕呱地叫喚,便問近侍:「這些蛤蟆是自己唱著玩呢,還是宮裡安排它們唱的?」近侍隨口答道:「這是宮裡安排他們唱給皇上聽的。」惠帝一聽頗為感動:「那可不能讓它們白唱,要給它們發一份口糧。」這呆話雖然令人發噱,但從中也可看出蛙鳴的迷人之處。

 此外,青蛙聰明伶俐,也是人們喜愛它的原因之一。利用它的這一特點,過去有人專門馴養青蛙表演「蛙戲」,藉以演繹人間故事,描摹世態人情。元人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錄》中,就有一段「蝦蟆說法」的描寫:

 余在杭州日,嘗見一弄百禽者……蓄蝦蟆九枚,先置一小墩於席中,其最大者乃踞坐之。余八小者左右對列。大者作一聲,眾亦作一聲;大者作數聲,眾亦作數聲。既而小者一一至大者前點首作聲,如作禮狀而退,謂之「蝦蟆說法」。

 清代蒲松齡的《聊齋誌異》、袁枚的《子不語》等書中,也都寫有蛙戲。直到民國初年,在北京的街頭上仍可見到蛙戲表演。李金龍在《北京前門大街》一書中,寫了民國年間一個「乾瘦老頭」,他調教的「蛤蟆教書」表演就非常精彩:

 開場後,他把木板平鋪在地上,先將大罐子口打開,嘴裡頭念叨著:「到時間了,上學啦!」這時人們便看到從大罐子裡爬出一隻大蛤蟆,跳到木板上並蹲立在中間,昂著頭像個驕傲的先生正在講台上。老頭兒又拿過小罐,打開罐子口後說:「上學了,先生都來了,學生怎麼還不上課呀!」只見從小罐子口處,依次跳出八隻小蛤蟆,爬到木板上,面對大蛤蟆依次排成兩行蹲下。等小蛤蟆蹲好了,老頭兒又說:「老師該教學生唸書啦!」再看大蛤蟆,彷彿能聽懂老頭兒的吩咐一般,張開嘴「呱」地叫一聲,小蛤蟆隨之「呱」地齊叫一聲。如此這般一叫一答,此起彼伏,真跟老師教學生似的整齊有序。就這樣叫過一陣之後,老頭兒喊一聲:「時間到了,該放學啦!」這時,小蛤蟆先起身,依次蹦跳著爬回小罐裡。大蛤蟆見小蛤蟆都進了罐子,它才慢慢悠悠地起來爬回大罐子裡去……

 這樣精彩的表演,如今已成絕響。代之而來的是生態環境日益惡化,青蛙家族瀕臨滅絕……當「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美好景象正漸行漸遠地隱沒於歷史蒼煙的時候,每個有良知的人都不能不深思:我們該如何審視當今,檢討以往,善待自然,才能讓失去的美好重返人間?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蛙聲陣陣報福慶 (2011-03-30) (圖)
古今講台:蟻多大?人多高? (2011-03-30)
亦有可聞:清明野祭 (2011-03-30)
來鴻:曬 書 (2011-03-30) (圖)
心靈驛站:一個燃燒的精靈 (2011-03-30) (圖)
歷史與空間:一九一七年張勳復辟之一地雞毛 (2011-03-29) (圖)
古典瞬間:古代中日間的暗爭面子 (2011-03-29)
亦有可聞:清明與寒食本不同 (2011-03-29) (圖)
詞話詩說:囍宴樂隊 (2011-03-29)
歷史與空間:盤古.女媧.阿無羅漢 (2011-03-26) (圖)
豆棚閒話:閒話「烏紗帽」 (2011-03-26) (圖)
文化觀察:虎媽育兒,殘酷也是一種智慧 (2011-03-26) (圖)
文化觀察:讀史一則 (2011-03-26) (圖)
歷史與空間:問天下誰是英雄 (2011-03-23) (圖)
古今講台:「做」與「造」 (2011-03-23)
亦有可聞:秦始皇與寡婦清的交易 (2011-03-23)
人文世相:站 著 (2011-03-23)
開卷有益:理性看日本——讀元坤的《第三隻眼看日本》 (2011-03-23) (圖)
歷史與空間:奏摺曲直與社會環境 (2011-03-22) (圖)
生活點滴:諦聽春之聲 (2011-03-22)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